流域分水后额济纳绿洲景观—服务时空变化研究
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0-30页 |
2.1 景观变化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2.1.1 景观变化与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 | 第20页 |
2.1.2 景观变化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1.3 景观变化生态响应研究 | 第21页 |
2.2 景观服务研究进展 | 第21-30页 |
2.2.1 景观服务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2.2 景观服务分类 | 第22-23页 |
2.2.3 景观服务价值评估 | 第23-25页 |
2.2.4 景观服务空间制图 | 第25-27页 |
2.2.5 景观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2.6 景观服务模拟 | 第28-30页 |
3 研究区概况 | 第30-35页 |
3.1 黑河流域概况 | 第30页 |
3.2 额济纳绿洲概况 | 第30-33页 |
3.2.1 自然地理条件 | 第31-32页 |
3.2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32-33页 |
3.3 本文研究区范围裁定 | 第33-35页 |
4 数据与方法 | 第35-45页 |
4.1 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35-36页 |
4.1.1 数据来源 | 第35页 |
4.1.2 数据处理 | 第35-36页 |
4.2 景观变化分析方法 | 第36-37页 |
4.2.1 景观类型动态度 | 第36-37页 |
4.2.2 转移矩阵 | 第37页 |
4.3 景观服务评估与制图方法 | 第37-43页 |
4.3.1 景观服务类型的选取 | 第37-38页 |
4.3.2 固碳服务评估与制图方法 | 第38-40页 |
4.3.3 防风固沙服务评估与制图方法 | 第40-41页 |
4.3.4 景观生境服务评估与制图方法 | 第41-43页 |
4.4 景观服务的河流廊道效应分析方法 | 第43-45页 |
5 额济纳绿洲景观变化分析 | 第45-51页 |
5.1 景观类型变化分析 | 第45-47页 |
5.1.1 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1.2 景观类型动态度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2 景观类型转移分析 | 第47-49页 |
5.3 景观变化总体特征 | 第49-51页 |
6 额济纳绿洲景观服务时空变化 | 第51-71页 |
6.1 绿洲景观固碳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| 第51-56页 |
6.1.1 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| 第52-53页 |
6.1.2 碳储量空间分布的河流廊道效应分析 | 第53-54页 |
6.1.3 碳储量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| 第54-56页 |
6.2 绿洲植被景观防风固沙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| 第56-60页 |
6.2.1 防风固沙量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| 第56-57页 |
6.2.2 防风固沙量空间分布的河流廊道效应分析 | 第57-59页 |
6.2.3 防风固沙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| 第59-60页 |
6.3 绿洲景观生境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| 第60-64页 |
6.4 绿洲景观服务综合供给空间变化 | 第64-68页 |
6.5 绿洲景观服务时空变化总体特征 | 第68-71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5页 |
7.1 结论 | 第71-73页 |
7.2 可能的创新 | 第73页 |
7.3 研究不足 | 第73-74页 |
7.4 研究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