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本文创新与不足 | 第16-17页 |
1.4.1 本文创新 | 第16页 |
1.4.2 本文不足 | 第16-17页 |
2 地方债务风险约束机制相关理论 | 第17-23页 |
2.1 地方债务理论和分类 | 第17-18页 |
2.1.1 地方债务理论 | 第17页 |
2.1.2 地方债务分类 | 第17-18页 |
2.2 地方债务风险理论和分类 | 第18-20页 |
2.2.1 地方债务风险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地方债务风险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3 地方债务风险约束机制理论 | 第20-23页 |
2.3.1 地方债务风险约束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2 债务风险约束机制理论 | 第21页 |
2.3.3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.4 预算软约束理论 | 第22-23页 |
3 地方债务风险现状及形成机理 | 第23-31页 |
3.1 地方债务风险现状 | 第23-26页 |
3.1.1 债务总量保持增长 | 第23页 |
3.1.2 债务资金闲置、使用效率低 | 第23-25页 |
3.1.3 举债主体和方式不规范 | 第25页 |
3.1.4 偿债压力大 | 第25-26页 |
3.2 地方债务隐藏的风险和问题 | 第26-28页 |
3.2.1 缺乏偿债激励机制措施,道德风险严重 | 第26-27页 |
3.2.2 债务偿还过度依赖“土地财政” | 第27页 |
3.2.3 关于地方债务风险的法制建设落后 | 第27-28页 |
3.3 地方债务风险表现及形成机理 | 第28-30页 |
3.3.1 债务风险表现 | 第28-29页 |
3.3.2 地方债务风险形成机理 | 第29-30页 |
3.4 小结 | 第30-31页 |
4 地方债务风险评估及风险约束机制现状 | 第31-44页 |
4.1 地方债务风险传导路径 | 第31-32页 |
4.1.1 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的风险传导 | 第31页 |
4.1.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 | 第31页 |
4.1.3 政府债务风险对银行金融风险的传导 | 第31-32页 |
4.2 地方债务风险评估 | 第32-40页 |
4.2.1 资产负债下债务风险评估 | 第32-35页 |
4.2.2 相关指标下的风险评估 | 第35-37页 |
4.2.3 地方债务风险的总体评价 | 第37-40页 |
4.3 地方债务风险约束现状 | 第40-41页 |
4.3.1 预算软约束问题较为突出 | 第40页 |
4.3.2 民意约束力度不够 | 第40页 |
4.3.3 债务风险事后监管 | 第40-41页 |
4.3.4 市场约束不健全 | 第41页 |
4.4 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约束机制现状 | 第41-43页 |
4.4.1 新《预算法》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权 | 第41页 |
4.4.2 隐性债务未纳入新《预算法》 | 第41-42页 |
4.4.3 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变化 | 第42页 |
4.4.4 严格监管问责违法违规举债担保 | 第42-43页 |
4.4.5 多部门约束形成合力 | 第43页 |
4.5 小结 | 第43-44页 |
5 地方债务风险约束机制设计 | 第44-55页 |
5.1 地方债务信息流出和反馈 | 第45-48页 |
5.1.1 地方债务信息流出 | 第45-47页 |
5.1.2 地方债务信息反馈 | 第47-48页 |
5.2 三个要素对地方债务风险的约束 | 第48-54页 |
5.2.1 政府约束 | 第48-50页 |
5.2.2 投资者约束 | 第50-52页 |
5.2.3 利益相关者约束 | 第52-54页 |
5.3 小结 | 第54-55页 |
6 地方债务风险约束机制的配套措施完善 | 第55-61页 |
6.1 政府方面 | 第55-57页 |
6.1.1 控制隐性债务风险 | 第55页 |
6.1.2 改革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标准,引进偿债激励措施 | 第55-56页 |
6.1.3 转变财政政策方向 | 第56页 |
6.1.4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我偿债水平 | 第56-57页 |
6.1.5 加强预算监督 | 第57页 |
6.1.6 推进立法的建设,完善地方债务相关法律法规 | 第57页 |
6.2 投资者方面 | 第57-58页 |
6.2.1 减少盲目投资 | 第57页 |
6.2.2 培养投资风险管理人才 | 第57-58页 |
6.3 利益相关者方面 | 第58-61页 |
6.3.1 加强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| 第58页 |
6.3.2 提高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性 | 第58-59页 |
6.3.3 实行债务风险问责制和追究制 | 第59页 |
6.3.4 完善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,为债务风险做好事前、事中、事后防范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后记 | 第65-66页 |
附表1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