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导论 | 第10-21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一、研究的背景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、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一、研究的思路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的方法 | 第12页 |
三、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2页 |
第三节 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一、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二、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4-17页 |
第四节 理论支持 | 第17-21页 |
一、角色理论 | 第17-18页 |
二、有限政府理论 | 第18页 |
三、有效政府理论 | 第18-19页 |
四、治理理论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国内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发展概述 | 第21-29页 |
第一节 国内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历程 | 第21-23页 |
一、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:保护兴起阶段 | 第21页 |
二、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:建章立制和集中编书阶段 | 第21-22页 |
三、2001年至今:加入并践行《公约》阶段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国内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中政府的功能与局限 | 第23-26页 |
一、国内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中政府的功能 | 第23-25页 |
二、国内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中政府的局限 | 第25-26页 |
第三节 国内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中社会力量的作用和不足 | 第26-29页 |
一、社会力量在保护少数民族非遗中的作用 | 第26-27页 |
二、社会力量在保护少数民族非遗中的不足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国外政府保护非遗的经验与启示 | 第29-34页 |
第一节 国外政府保护非遗的有益经验 | 第29-32页 |
一、日本和韩国:完善的政府保护和资金供给体系 | 第29-30页 |
二、法国和意大利:培养国民的保护意识和推进非遗经济 | 第30-31页 |
三、美国: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化保护方式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国外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及启示 | 第32-34页 |
一、发挥政府主导力量 | 第32页 |
二、重视专家决策机制 | 第32页 |
三、关心扶持传承人 | 第32-33页 |
四、激发民间团体作用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环江县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现状 | 第34-41页 |
第一节 环江县少数民族非遗简介 | 第34-36页 |
一、环江县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非遗 | 第34-35页 |
二、环江县少数民族非遗的特征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环江县非遗保护中的政府角色现状 | 第36-38页 |
一、落实非遗普查和申报 | 第36-37页 |
二、举办非遗交流活动 | 第37页 |
三、开展文化惠农惠民工程 | 第37页 |
四、推动文化旅游经济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环江县非遗的保护危机 | 第38-41页 |
一、文化堕距导致生存困难 | 第38-39页 |
二、现代化诉求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| 第39页 |
三、群众尚未形成充分“文化自觉”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环江县非遗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| 第41-48页 |
第一节 环江县非遗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4页 |
一、政府组织管理不全面 | 第41-42页 |
二、传承平台机制未搭建 | 第42页 |
三、资金投入不充足 | 第42-43页 |
四、保护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| 第43-44页 |
五、地方政府法制建设滞后 | 第44页 |
第二节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44-48页 |
一、社会对政府角色的期望未被有效反映 | 第45页 |
二、政府对角色的认知不准确拉大了角色距离 | 第45-46页 |
三、政府践行角色时发生角色冲突和角色不清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中的政府角色有效扮演的对策 | 第48-57页 |
第一节 政府角色有效扮演的总目标和思路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政府实现短期目标应侧重扮演的角色 | 第49-52页 |
一、扮演倾听者,明确要什么 | 第49-50页 |
二、扮演分析者,明确做什么 | 第50页 |
三、扮演规划者,明确怎么做 | 第50-52页 |
第三节 政府实现中期目标应侧重扮演的角色 | 第52-54页 |
一、扮演教育推动者,培养保护队伍 | 第52页 |
二、扮演传承扶持者,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| 第52-53页 |
三、扮演商业牵引者,达到适当产业化 | 第53-54页 |
第四节 政府实现长期目标应侧重扮演的角色 | 第54-57页 |
一、扮演制度修订者,固化经验成果 | 第54-55页 |
二、扮演法律体系建设者,催生新法律 | 第55页 |
三、扮演被监督者,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| 第55-57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