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2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导言 | 第8-14页 |
| 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| 二、研究价值及意义 | 第8-9页 |
| 三、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| 四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五、论文结构 | 第13页 |
| 六、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| 第13-14页 |
| 第一章 因第三人原因违约问题的提出 | 第14-22页 |
| 第一节 案例的引发的思考 | 第14-16页 |
| 一、基本案情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法院判决 | 第15页 |
| 三、案例评析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节《合同法》第121条的立法沿革与立法者意图考 | 第16-22页 |
| 一、原《经济合同法》第33条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《民法通则》第116条与原《技术合同法》第19条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现行《合同法》第121条的确立 | 第19-22页 |
| 第二章 学术界与实务界对《合同法》第121条的争鸣 | 第22-34页 |
| 第一节 学术界对第121条的分析 | 第22-27页 |
| 一、债务人为第三人原因负责的责任性质 | 第22页 |
| 二、债务人为第三人原因负责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7页 |
| 第二节 实务界上典型案例之研究 | 第27-30页 |
| 一、简单套用《合同法》第121条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强调第121条是合同相对性的依据 | 第28页 |
| 三、债务人责任的绝对化 | 第28-29页 |
| 四、例外情形下对第121条的限制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节 学界适用和解释第121条的两种方式 | 第30-34页 |
| 一、废除论的视角 | 第30-32页 |
| 二、限制性解释的视角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《合同法》第121条的理解与适用 | 第34-46页 |
| 第一节 第121条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| 第34-39页 |
| 一、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关系 | 第34-36页 |
| 二、与不可抗力、情事变更的关系 | 第36-39页 |
| 三、与风险负担条款的关系 | 第39页 |
| 第二节“第三人原因”范围分析 | 第39-46页 |
| 一、违约事实是前提 | 第39-40页 |
| 二、“第三人”范围界定 | 第40-46页 |
| 结语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2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2-53页 |
| 后记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