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资源型社区发展模式研究--以贵州省锦丰矿业社区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7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7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3 文献分析 | 第12-13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小结 | 第15-16页 |
2 概念界定及理论准备 | 第16-22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9页 |
2.1.1 资源 | 第16页 |
2.1.2 资源型企业 | 第16-17页 |
2.1.3 社区 | 第17-18页 |
2.1.4 社会管理创新 | 第18-19页 |
2.2 理论准备 | 第19-21页 |
2.2.1 冲突管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耗散结构理论 | 第20页 |
2.2.3 和谐发展观 | 第20-21页 |
2.3 小结 | 第21-22页 |
3 社区建设历史回顾及主要模式 | 第22-31页 |
3.1 社区建设的历史回顾 | 第22-27页 |
3.1.1 古代社区建设 | 第22-25页 |
3.1.2 近代社区建设 | 第25-26页 |
3.1.3 当代社区建设 | 第26-27页 |
3.2 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| 第27-30页 |
3.2.1 城市社区建设模式 | 第27-28页 |
3.2.2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| 第28-29页 |
3.2.3 资源型社区建设模式 | 第29-30页 |
3.3 小结 | 第30-31页 |
4 资源型社区发展模式实证分析 | 第31-45页 |
4.1 研究区概况 | 第31-33页 |
4.1.1 自然地理 | 第31-32页 |
4.1.2 社会经济 | 第32-33页 |
4.2 锦丰矿业社区矛盾分析 | 第33-37页 |
4.2.1 矿区矛盾的特点 | 第33-34页 |
4.2.2 矿区矛盾的表现形式 | 第34-37页 |
4.3 锦丰矿业社区的发展实践 | 第37-44页 |
4.3.1“四方共创”模式的内涵 | 第37-38页 |
4.3.2“四方共创”模式的组织结构 | 第38-39页 |
4.3.3“四方共创”模式的资源保障 | 第39-41页 |
4.3.4“四方共创”模式的主要功能 | 第41-43页 |
4.3.5“四方共创”模式下的社区建设成效 | 第43-44页 |
4.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5 资源型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| 第45-64页 |
5.1 资源型社区的生命周期 | 第45-46页 |
5.2 资源型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3 资源型地区的转型 | 第47-49页 |
5.3.1 国外资源型地区转型案例 | 第48-49页 |
5.3.2 国内资源型地区转型案例 | 第49页 |
5.4 锦丰矿业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| 第49-60页 |
5.4.1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| 第50-51页 |
5.4.2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| 第51-53页 |
5.4.3 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| 第53-55页 |
5.4.4 生计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| 第55-57页 |
5.4.5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| 第57-60页 |
5.5 锦丰矿业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| 第60-61页 |
5.6 小结 | 第61-6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4页 |
6.2 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附图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