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0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5页 |
1.1.1 题目来源 | 第11-12页 |
1.1.2 论文研宄的范围与内容 | 第12页 |
1.1.3 范围 | 第12页 |
1.1.4 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5 存在问题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页 |
1.3 沈阳方城的历史沿革 | 第15-24页 |
1.3.1 关于沈阳方城的历史 | 第15-20页 |
1.3.2 由城市和建筑形态表象建立起的城市概念 | 第20-22页 |
1.3.3 关于沈阳方城城市设计基础 | 第22-24页 |
1.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4-26页 |
1.4.1 关于沈阳方城 | 第24-25页 |
1.4.2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建设 | 第25-26页 |
1.4.3 关于历史印迹和城市记忆 | 第26页 |
1.5 本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1.6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7 本论文研究的框架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盛京都城标志性历史印迹的淬取及其延用原则 | 第30-92页 |
2.1盛京都城历史印迹的构成 | 第30-83页 |
2.1.1 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印迹 | 第30-45页 |
2.1.2 城市建筑的历史印迹 | 第45-69页 |
2.1.3 非建筑具象物的历史印迹 | 第69-73页 |
2.1.4 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历史印迹 | 第73-83页 |
2.2 盛京都城标志性印迹要素的提取原则与遴选 | 第83-86页 |
2.2.1 盛京都城标志性印迹要素的提取原则 | 第83-84页 |
2.2.2 盛京都城标志性印迹的遴选 | 第84-86页 |
2.3 盛京都城标志性历史印迹在城市设计中的延用的原则 | 第86-92页 |
2.3.1 符合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理论 | 第86-89页 |
2.3.2 传承盛京都城历史文化体现沈阳的城市的特色 | 第89-91页 |
2.3.3 展现时代特性符合现代建筑的审美标准 | 第91-92页 |
第三章 盛京都城标志性历史印迹在城市设计中延用的写意性手法 | 第92-122页 |
3.1 写意性手法 | 第92页 |
3.2 艺术创作中的写意性手法 | 第92-96页 |
3.2.1 传统艺术创作中的写意性手法 | 第93-94页 |
3.2.2 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写意性手法 | 第94-96页 |
3.3 盛京都城标志性印迹延用的写意性手法 | 第96-121页 |
3.3.1 大笔触的草书式表达 | 第96-106页 |
3.3.2 意境营造 | 第106-114页 |
3.3.3 氛围营造 | 第114-117页 |
3.3.4 建筑的神似表达 | 第117-12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第四章 盛京都城标志性历史印迹在城市设计中延用的写实性手法 | 第122-148页 |
4.1 形态传承 | 第122-134页 |
4.1.1 传承传统城市构架 | 第122-126页 |
4.1.2 传承传统建筑形态 | 第126-134页 |
4.2 记忆拼贴 | 第134-139页 |
4.2.1 直接拼贴 | 第134-136页 |
4.2.2 间接拼贴 | 第136-139页 |
4.3 现代演绎 | 第139-147页 |
4.3.1 对空间的现代演绎 | 第139-142页 |
4.3.2 对形式的现代演绎 | 第142-144页 |
4.3.3 对材料的现代演绎 | 第144-147页 |
4.4 本章小节 | 第147-148页 |
结论 | 第148-1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0-15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2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2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工程项目 | 第152-154页 |
致谢 | 第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