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武器工业论文--弹药、引信、火工品论文--弹药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制造工艺与设备论文

面向非硅MEMS的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第1章 绪论第16-36页
    1.1 论文研究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7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微装配系统技术国内外现状第17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微装配系统概念设计方法及优化方法国内外现状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1-32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目的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论文的项目来源第34页
    1.4 各章简介第34-36页
第2章 面向非硅 MEMS 的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总体技术第36-66页
    2.1 非硅 MEMS 件特点及装配需求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非硅 MEMS 件特点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非硅 MEMS 件装配需求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2.2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概述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简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技术要求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基本功能第41页
    2.3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总体关键技术第41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装配系统组织结构形式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系统输送线配置技术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系统自动送料技术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微装配系统高精度位姿检测技术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微装配系统高精度位姿调整技术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微小型结构件无损伤柔性夹持技术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微装配系统的气路技术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的控制方式第63-6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3章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模块化设计方法第66-93页
    3.1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模块化设计原理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模块化设计的意义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模块化实施的理论基础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模块化设计特点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模块化设计原理第68-72页
    3.2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产品系列型谱确定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确定系列型谱及主要参数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系统功能分解第75-76页
    3.3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模块划分原则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通用模块划分原则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专用模块划分原则第77-78页
    3.4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模块划分方法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功能相关性分析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模糊聚类分析第83页
    3.5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模块划分评价准则与指标第83-85页
    3.6 实例分析第85-92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4章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第93-134页
    4.1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设计变量空间与目标函数空间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多目标优化问题模型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Pareto 最优解第95-96页
    4.2 基于浮点数与二进制混合编码的改进遗传算法原理第9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遗传算法理论基础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于浮点数与二进制的混合编码方法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群体设定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改进遗传算子的确定第100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遗传算法性能评估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策略性参数确定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改进的遗传算法计算流程第107-108页
    4.3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拓扑结构优化第108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设计要素的基因表达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建立相容性矩阵第110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建立微装配系统多目标优化函数模型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遗传进化与结果分析第115-117页
    4.4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关键设计指标优化第117-13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转台设计参数优化第117-12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自主式装配单元结构尺寸优化第125-132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32-134页
第5章 自主式装配单元动态特性研究第134-146页
    5.1 自主式装配单元模态分析基础第134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自主式装配单元结构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第135-136页
    5.2 自主式装配单元的有限元建模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自主式装配单元有限元模型构建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自主式装配单元模态分析结果第137-138页
    5.3 自主式装配单元试验模态分析第138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模态试验系统搭建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模态测试第140-1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模态参数与装配工艺设定第143-14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45-146页
第6章 自主式装配单元精度分析与装配试验研究第146-168页
    6.1 自主式装配单元误差建模方法第146-15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自主式装配单元坐标系定义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基于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的误差建模方法第149-153页
    6.2 误差测量与补偿方法第153-1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装配执行模块直线度误差测量与补偿第154-15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微调模块水平度测定与补偿第158-1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装配执行模块末端水平位姿测定与补偿第160-1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检测模块误差测定第162页
    6.3 误差综合第162-163页
    6.4 装配序列规划与装配试验第163-16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装配序列规划第163-16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装配试验第165-167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67-168页
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68-172页
    7.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第168-170页
    7.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70-171页
    7.3 建议与展望第171-172页
参考文献第172-182页
附录1 可重配置微装配系统图纸(部分)第182-185页
附录2 微调模块直线位移台精度测定第185-186页
附录3 模块划分各子相关矩阵第186-189页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第189-191页
致谢第191-193页
作者简介第193页

论文共1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法务会计功能重构与治理效果研究
下一篇:煤矿探测机器人导航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