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20-49页 |
第一节 长牡蛎生物学 | 第20-26页 |
1 分类地位 | 第20页 |
2 形态结构 | 第20-22页 |
2.1 外部形态 | 第20-21页 |
2.2 内部构造 | 第21-22页 |
3 生长和繁殖周期 | 第22-23页 |
3.1 生长规律 | 第22-23页 |
3.2 繁殖周期 | 第23页 |
4 糖原含量变化周期 | 第23-24页 |
5 养殖现状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牡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| 第26-36页 |
1 主要选育性状 | 第26-29页 |
1.1 生长速度 | 第26-27页 |
1.2 壳型 | 第27-28页 |
1.3 抗病力 | 第28页 |
1.4 糖原含量 | 第28-29页 |
1.5 壳色 | 第29页 |
2 育种方法 | 第29-32页 |
2.1 选择育种 | 第29-30页 |
2.2 杂交育种 | 第30-31页 |
2.3 多倍体育种 | 第31页 |
2.4 分子育种 | 第31-32页 |
3 选育进展评估 | 第32-36页 |
3.1 遗传力 | 第32-33页 |
3.2 表型及遗传相关 | 第33-34页 |
3.3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| 第34页 |
3.4 遗传结构 | 第34-36页 |
第三节 长牡蛎生长和糖原相关功能基因及 SNP 研究进展 | 第36-48页 |
1 长牡蛎生长和糖原调控网络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| 第36-39页 |
1.1 长牡蛎类胰岛素家族基因 | 第36-38页 |
1.2 β-葡萄糖苷酶基因 | 第38-39页 |
2 常用 SNP 检测技术及应用 | 第39-48页 |
2.1 常用的 SNP 分型和检测技术 | 第39-45页 |
2.2 SNP 标记在海洋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| 第45-48页 |
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8-49页 |
1 研究目标 | 第48页 |
2 研究内容 | 第48-49页 |
第二章 长牡蛎快速生长品系选育 | 第49-77页 |
第一节 长牡蛎三个地理群体第四代选育系的选育进展 | 第49-58页 |
0 引言 | 第49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3页 |
1.1 选育系谱及亲贝选择 | 第50页 |
1.2 人工受精及孵化 | 第50-51页 |
1.3 幼虫培育及采苗 | 第51-52页 |
1.4 稚贝暂养和成贝养成 | 第52页 |
1.5 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 | 第52-53页 |
2 结果 | 第53-56页 |
2.1 壳高和活体重 | 第53-55页 |
2.2 壳型变异度 | 第55页 |
2.3 遗传参数 | 第55-56页 |
3 讨论 | 第56-57页 |
4 结论 | 第57-58页 |
第二节 长牡蛎第五代选育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| 第58-67页 |
0 引言 | 第58-5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9-61页 |
1.1 选育系谱 | 第59页 |
1.2 人工受精及孵化 | 第59页 |
1.3 幼虫培育及采苗 | 第59-60页 |
1.4 稚贝暂养和成贝养成 | 第60页 |
1.5 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 | 第60-61页 |
2 结果 | 第61-64页 |
2.1 选育系的壳高性状 | 第61-62页 |
2.2 选育系的总重 | 第62-64页 |
2.3 360 日龄选育系生长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| 第64页 |
3 讨论 | 第64-65页 |
4 结论 | 第65-67页 |
第三节 长牡蛎四种壳色家系子代的表型性状比较 | 第67-77页 |
0 引言 | 第67-6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8-70页 |
1.1 家系构建及幼体培育 | 第68-69页 |
1.2 稚贝暂养和亲贝养成 | 第69页 |
1.3 指标测定 | 第69页 |
1.4 数据分析 | 第69-70页 |
2 结果 | 第70-75页 |
2.1 卵径、孵化率、受精率 | 第70页 |
2.2 幼虫生长、存活及变态 | 第70-71页 |
2.3 稚贝的生长及存活 | 第71-73页 |
2.4 成贝生长及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| 第73-75页 |
3 讨论 | 第75-76页 |
3.1 壳色对长牡蛎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3.2 长牡蛎壳色家系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| 第76页 |
4 结论 | 第76-77页 |
第三章 重要功能基因与生长和糖原含量相关性研究 | 第77-133页 |
第一节 长牡蛎 OIRP 基因 SNPS与生长性状关联性研究 | 第77-95页 |
0 引言 | 第77-7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8-84页 |
1.1 品系构建及生长数据测量 | 第78-79页 |
1.2 引物设计,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| 第79-81页 |
1.3 SSCP 电泳及测序 | 第81-83页 |
1.4 关联分析策略 | 第83页 |
1.5 数据分析 | 第83-84页 |
2 结果 | 第84-91页 |
2.1 SNP 鉴定和等位基因频率 | 第84-87页 |
2.2 oIRP 基因 SNP 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| 第87-90页 |
2.3 单倍型构建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| 第90-91页 |
3 讨论 | 第91-93页 |
3.1 oIRP 基因 SNPs 频率及分布规律 | 第91-93页 |
3.2 oIRP 基因 SNPs 对长牡蛎生长作用的分子机理 | 第93页 |
4 结论 | 第93-95页 |
第二节 长牡蛎 IRR 基因 SNPS与生长及糖原含量关联研究 | 第95-109页 |
0 引言 | 第95-9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6-101页 |
1.1 家系构建及数据测量 | 第96-98页 |
1.2 快速生长品系构建及生长数据测量 | 第98-99页 |
1.3 引物设计,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| 第99-100页 |
1.4 SSCP 电泳及测序 | 第100页 |
1.5 关联分析策略 | 第100页 |
1.6 数据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2 结果 | 第101-106页 |
2.1 SNP 鉴定和等位基因频率 | 第101-103页 |
2.2 长牡蛎 IRR 基因 SNPs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2.3 IRR 基因 SNPs 与长牡蛎家系糖原含量的关联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3 讨论 | 第106-107页 |
3.1 IRR 基因 SNPs 频率及多态性 | 第106-107页 |
3.2 IRR 基因 SNPs 对生长性状和糖原含量作用的生理机制 | 第107页 |
4 结论 | 第107-109页 |
第三节 长牡蛎 Ras 基因 SNPS与生长及糖原含量关联研究 | 第109-122页 |
0 引言 | 第109-11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10-112页 |
1.1 家系构建及数据测量 | 第110页 |
1.2 快速生长品系构建及生长数据测量 | 第110页 |
1.3 引物设计,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| 第110-111页 |
1.4. SSCP 电泳及测序 | 第111页 |
1.5 关联分析策略 | 第111页 |
1.6 数据分析 | 第111-112页 |
2 结果 | 第112-120页 |
2.1 SNP 鉴定和等位基因频率 | 第112-116页 |
2.2 长牡蛎 Ras 基因 SNPs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2.3 Ras 基因 SNPs 与长牡蛎家系糖原含量的关联分析 | 第118-120页 |
3 讨论 | 第120-121页 |
3.1 长牡蛎 Ras 基因 SNPs 频率及多态性 | 第120页 |
3.2 长牡蛎 Ras 基因 SNPs 对生长性状作用的生理机制 | 第120-121页 |
4 结论 | 第121-122页 |
第四节 β-glucosidase 基因 SNPS与生长及糖原的关联研究 | 第122-133页 |
0 引言 | 第122-12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23-124页 |
1.1 家系构建及数据测量 | 第123页 |
1.2 快速生长品系构建及生长数据测量 | 第123页 |
1.3 引物设计,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| 第123-124页 |
1.4. SSCP 电泳及测序 | 第124页 |
1.5 关联分析策略 | 第124页 |
1.6 数据分析 | 第124页 |
2 结果 | 第124-130页 |
2.1 SNP 鉴定和等位基因频率 | 第124-126页 |
2.2 长牡蛎β-葡萄糖苷酶基因 SNPs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| 第126-129页 |
2.3 β-葡萄糖苷酶基因 SNPs 与长牡蛎家系糖原含量的关联分析 | 第129-130页 |
3 讨论 | 第130-132页 |
3.1 长牡蛎β-葡萄糖苷酶基因 SNPs 频率及多态性 | 第130-131页 |
3.2 长牡蛎β-葡萄糖苷酶基因 SNPs 对生长性状作用的生理机制 | 第131-132页 |
4 结论 | 第132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5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50-151页 |
学术成果 | 第151-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