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焊接、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--特种焊接论文

铝合金/不锈钢热丝TIG熔-钎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绪论第15-44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铝/钢异种金属的连接特点及难点第16-17页
    1.3 铝/钢连接技术研究进展第1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固相焊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钎焊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熔-钎焊第25-31页
    1.4 铝/钢熔-钎焊研究进展第31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铝/钢熔-钎焊成形技术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铝/钢熔-钎焊金属间化合物控制技术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铝/钢熔-钎焊界面反应研究进展第35-42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2-44页
第2章 试验材料、设备与方法第44-54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母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填充材料的选择第45-46页
    2.2 试验设备及装置第46-47页
    2.3 试验分析测试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微观组织分析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力学性能测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焊接热循环的测量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电弧摄像及监测第48-49页
    2.4 温度场有限元模拟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材料物理参数的确定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模型有效性验证第52-5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3章 铝合金/不锈钢TIG熔-钎焊成形技术研究第54-71页
    3.1 钎剂优化及其作用与机制研究第5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钎剂的组成及涂刷工艺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钎剂对电弧稳定性的影响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钎剂对润湿及铺展的影响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钎剂对界面组织的影响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钎剂作用机制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3.2 送丝方式对成形的影响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单丝填充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双丝填充第65-68页
    3.3 背部垫板对成形的影响第68-7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4章 ER2319焊丝填充接头组织与性能控制第71-87页
    4.1 高频感应热丝系统构建第71-74页
    4.2 冷/热丝焊接接头工艺与性能对比分析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工艺范围对比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接头强度稳定性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接头温度场对比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4.3 接头宏观及微观组织分析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接头宏观与金相组织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接头微观组织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4.4 热丝脉冲焊工艺、组织与性能关系第81-84页
    4.5 接头断裂行为分析第84-86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86-87页
第5章 ER1100焊丝填充接头组织与性能控制第87-114页
    5.1 基于RSM的热丝脉冲焊工艺优化第8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样本的设计与建立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型建立与适合性分析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模型验证与接头性能预测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脉冲参数与接头强度关系分析第95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平均电流与抗拉强度的关系第100-101页
    5.2 接头宏观及微观组织分析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接头宏观与金相组织分析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微观结构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焊缝区微观结构第104-105页
    5.3 接头工艺-组织-性能的关系第105-110页
    5.4 接头断裂行为分析第110-112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12-114页
第6章 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与控制机理研究第114-129页
    6.1 界面反应热力学分析第114-116页
    6.2 界面化合物生长机制第116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ER2319填充接头化合物生长模型第116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ER1100填充接头化合物生长模型第121-124页
    6.3 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两种控制策略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最低热输入控制策略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化合物生长与分解动态控制策略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两种控制策略效果对比分析第126-127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27-129页
结论第129-131页
论文创新点第131-132页
参考文献第132-146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6-149页
致谢第149-150页
个人简历第150页

论文共1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航天器桁架结构中高频抖动动力学分析与主动控制研究
下一篇:纳米胶体空化射流抛光及其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