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8-36页 |
1.1 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2 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 | 第19-22页 |
1.2.1 家蚕生物反应器的优势与特点 | 第19-20页 |
1.2.2 家蚕生物反应器的兴起与发展历史 | 第20-21页 |
1.2.3 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3 基因组编辑 | 第22-31页 |
1.3.1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 | 第22-24页 |
1.3.2 锌指核酸酶(ZFN) | 第24-25页 |
1.3.3 类转录激活效应因子核酸酶(TALEN) | 第25-27页 |
1.3.4 CRISPR/Cas9 | 第27-30页 |
1.3.5 家蚕基因组编辑 | 第30-31页 |
1.4 丝腺生物反应器改良的主要方向 | 第31-36页 |
1.4.1 调控序列的应用 | 第31-32页 |
1.4.2 突变品种的应用 | 第32-33页 |
1.4.3 目的基因的优化 | 第33-36页 |
第二章 引言 | 第36-40页 |
2.1 研究意义及立题依据 | 第36-37页 |
2.2 技术路线 | 第37-40页 |
第三章 抑制BmSer1的表达可以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量 | 第40-52页 |
3.1 材料和方法 | 第40-42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9页 |
3.2.1 家蚕BmSer1转基因干涉品系的建立与检测 | 第42-45页 |
3.2.2 家蚕DsRed过表达转基因品系的建立与检测 | 第45-48页 |
3.2.3 杂交品系的制备与检测 | 第48-49页 |
3.3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2页 |
第四章 家蚕基因组编辑技术体系的建立 | 第52-92页 |
4.1 材料和方法 | 第53-57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86页 |
4.2.1 TALEN组装与检测体系的构建 | 第57-63页 |
4.2.2 TALEN介导可遗传的定点敲除 | 第63-69页 |
4.2.3 TALEN介导靶向基因组结构变异 | 第69-74页 |
4.2.4 家蚕CRISPR/Cas9技术体系的建立 | 第74-77页 |
4.2.5 CRISPR/Cas9介导细胞中位点特异性基因突变 | 第77-79页 |
4.2.6 CRISPR/Cas9介导细胞中基因组结构变异 | 第79-80页 |
4.2.7 CRISPR/Cas9介导可遗传的定点基因敲除 | 第80-84页 |
4.2.8 CRISPR/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的优化与改良 | 第84-86页 |
4.3 总结与展望 | 第86-92页 |
第五章 BMFIB-H基因编辑家蚕可以作为高效的丝腺生物反应器 | 第92-120页 |
5.1 材料和方法 | 第92-94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94-115页 |
5.2.1 靶向BmFib-H的ZFN的设计与合成 | 第94-95页 |
5.2.2 BmFib-H突变体的筛选 | 第95-99页 |
5.2.3 BmFib-H突变体的序列分析 | 第99-101页 |
5.2.4 BmFib-H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5.2.5 BmFib-H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5.2.6 BmFib-H突变体的茧层观察与蛋白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5.2.7 BmFib-H突变体的丝腺中表达外源蛋白 | 第107-110页 |
5.2.8 BmFib-H突变体的丝腺中表达重组丝蛋白 | 第110-115页 |
5.3 总结与展望 | 第115-120页 |
第六章 其他主要丝蛋白基因的敲除 | 第120-130页 |
6.1 材料和方法 | 第120-121页 |
6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21-129页 |
6.2.1 BmFib-L基因敲除家蚕的制备与检测 | 第121-124页 |
6.2.2 家蚕多基因敲除技术的探索 | 第124-126页 |
6.2.3 BmP25,BmSer1和BmSer3基因同时敲除的初步探索 | 第126-129页 |
6.3 总结与展望 | 第129-130页 |
第七章 综合与结论 | 第130-132页 |
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32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42页 |
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142-146页 |
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| 第146-148页 |
会议报告 | 第148-150页 |
参研课题 | 第150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