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针配合耳针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效应探讨
目录 | 第5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2-13页 |
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与疼痛 | 第13-24页 |
1、疼痛概论 | 第13-14页 |
1.1 痛觉 | 第13页 |
1.2 痛反应 | 第13-14页 |
2 疼痛与神经系统之关联 | 第14-21页 |
2.1 组织结构 | 第14-15页 |
2.2 中枢神经结构 | 第15-16页 |
2.3 神经活性物质 | 第16-21页 |
3 疼痛的产生机制 | 第21-23页 |
3.1 外周痛觉信息的形成与传入 | 第21-22页 |
3.2 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| 第22页 |
3.3 痛觉信息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| 第22-23页 |
4 痛觉的病理生理 | 第23-24页 |
4.1 外周痛 | 第23页 |
4.2 中枢痛 | 第23-24页 |
第二部分 中医理论与疼痛 | 第24-34页 |
1 外感六淫 | 第24-26页 |
1.1 风邪致痛特点 | 第24页 |
1.2 寒邪致病特点 | 第24-25页 |
1.3 署邪致痛特点 | 第25页 |
1.4 湿邪致痛特点 | 第25页 |
1.5 燥邪致痛特点 | 第25页 |
1.6 火邪致痛特点 | 第25-26页 |
2 脏腑气血津液 | 第26-30页 |
2.1 五脏与疼痛 | 第26-27页 |
2.2 六腑与疼痛 | 第27-29页 |
2.3 气血津液与疼痛 | 第29-30页 |
3 十四经脉病候与疼痛 | 第30-34页 |
3.1 手太阴肺经 | 第30页 |
3.2 手阳明大肠经 | 第30页 |
3.3 足阳明胃经 | 第30页 |
3.4 足太阴脾经 | 第30-31页 |
3.5 手少阴心经 | 第31页 |
3.6 手太阳小肠经 | 第31页 |
3.7 足太阳膀胱经 | 第31-32页 |
3.8 足少阴肾经 | 第32页 |
3.9 手厥阴心包经 | 第32页 |
3.10 手少阳三焦经 | 第32页 |
3.11 足少阳胆经 | 第32-33页 |
3.12 足厥阴肝经 | 第33-34页 |
第三部分 神经根型颈椎病综述 | 第34-43页 |
1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| 第34-39页 |
1.1 病名 | 第34页 |
1.2 病因病机 | 第34-35页 |
1.3 辨证论治 | 第35-36页 |
1.4 治疗 | 第36-39页 |
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| 第39-43页 |
2.1 病因病机 | 第39-40页 |
2.2 临床症状及体征 | 第40页 |
2.3 辅助检查 | 第40-41页 |
2.4 治疗 | 第41-43页 |
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43-64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43-46页 |
1.1 诊断标准 | 第43-44页 |
1.2 病例来源 | 第44页 |
1.3 治疗方案 | 第44-45页 |
1.4. 观察指标 | 第45页 |
1.5. 疗效评价 | 第45页 |
1.6.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| 第45-4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2页 |
2.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| 第46-47页 |
2.2 疗效分析 | 第47-52页 |
3 讨论 | 第52-62页 |
3.1 脊柱与五脏的关系 | 第52-54页 |
3.2 选穴依据 | 第54-55页 |
3.3 针灸镇痛原理 | 第55-61页 |
3.4 关于该病复发的探讨 | 第61-62页 |
3.5 结果分析 | 第62页 |
4 不足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4.1 存在的不足 | 第62-63页 |
4.2 展望 | 第63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5页 |
文献参考 | 第65-71页 |
附录 | 第71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