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缩略语词汇表 | 第9-11页 |
中文摘耍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前言 | 第16-18页 |
第一部分 刺头复叶耳蕨生药学研究 | 第18-42页 |
第一节 刺头复叶耳蕨生药鉴定学研究 | 第18-27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8-19页 |
1.1 材料 | 第18页 |
1.2 仪器 | 第18-19页 |
2 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1 刺头复叶耳蕨基源鉴定 | 第19页 |
2.2 刺头复叶耳蕨性状鉴定 | 第19页 |
2.3 刺头复叶耳蕨显微鉴定 | 第19-21页 |
3 结果 | 第21-26页 |
3.1 基源鉴定 | 第21-22页 |
3.2 性状鉴定 | 第22-23页 |
3.3 显微鉴别 | 第23-26页 |
4 结论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刺头复叶耳蕨化学成份系统预试 | 第27-35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27-28页 |
1.1 材料 | 第27页 |
1.2 仪器 | 第27-28页 |
2 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1 样品准备 | 第28页 |
2.2 试管滤纸片预试法 | 第28-31页 |
2.3 薄层色谱(TLC)鉴别成份类别 | 第31页 |
3 结果 | 第31-35页 |
3.1 化学成分预试结果 | 第31-34页 |
3.2 TLC实验结果 | 第34-35页 |
4 结论 | 第35页 |
第三节 刺头复叶耳蕨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特征研究 | 第35-42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36页 |
1.1 材料 | 第36页 |
1.2 仪器 | 第36页 |
2 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1 样品溶液的制备 | 第36-37页 |
2.2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范围的考察 | 第37页 |
2.3 稳定性考察 | 第37页 |
2.4 重复性考察 | 第37页 |
2.5 样品测定 | 第37页 |
3 结果 | 第37-40页 |
3.1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范围 | 第37页 |
3.2 稳定性 | 第37-38页 |
3.3 重复性 | 第38页 |
3.4 刺头复叶耳蕨不同提取部位的测定 | 第38-40页 |
4 结论 | 第40-42页 |
第二部分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条件优化 | 第42-61页 |
第一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42-48页 |
1 材料及仪器 | 第42-43页 |
1.1 材料 | 第42-43页 |
1.2 仪器 | 第43页 |
2 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考察 | 第43-45页 |
2.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43页 |
2.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43页 |
2.3 测定波长的选取 | 第43页 |
2.4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43-44页 |
2.5 精密度实验 | 第44页 |
2.6 稳定性实验 | 第44页 |
2.7 重复性实验 | 第44页 |
2.8 加样回收率实验 | 第44页 |
2.9 刺头复叶耳蕨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| 第44-45页 |
3 结果 | 第45-47页 |
3.1 测定波长的选择 | 第45页 |
3.2 标准曲线 | 第45-46页 |
3.3 精密度 | 第46页 |
3.4 显色稳定性 | 第46页 |
3.5 重复性 | 第46页 |
3.6 回收率 | 第46-47页 |
3.7 含量测定 | 第47页 |
4 结论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| 第48-54页 |
1 材料及仪器 | 第48页 |
1.1 材料 | 第48页 |
1.2 仪器 | 第48页 |
2 方法 | 第48-50页 |
2.1 单因素试验 | 第48-49页 |
2.2 正交实验 | 第49页 |
2.3 验证实验 | 第49-50页 |
3 结果 | 第50-54页 |
3.1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2 提取次数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3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4 固液比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| 第51页 |
3.5 超声功率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6 正交实验结果 | 第52页 |
3.7 验证试验结果 | 第52-54页 |
4 讨论 | 第54页 |
第三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纯化工艺的优化 | 第54-61页 |
1 材料及仪器 | 第54-55页 |
1.1 材料 | 第54-55页 |
1.2 仪器 | 第55页 |
2 方法 | 第55-57页 |
2.1 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溶液的制备 | 第55页 |
2.2 聚酰胺的预处理 | 第55页 |
2.3 清洗终点及洗脱终点的判断 | 第55页 |
2.4 聚酰胺纯化条件的选择 | 第55-57页 |
3 结果 | 第57-60页 |
3.1 上样液pH值选择 | 第57页 |
3.2 上样液浓度选择 | 第57-58页 |
3.3 洗脱溶剂选择 | 第58页 |
3.4 泄露曲线的考察 | 第58-59页 |
3.5 洗脱流速选择 | 第59-60页 |
3.6 工艺验证试验 | 第60页 |
4 结论 | 第60-61页 |
第三部分 刺头复叶耳蕨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| 第61-101页 |
第一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比较 | 第61-67页 |
1 材料及仪器 | 第61-62页 |
1.1 材料 | 第61-62页 |
1.2 仪器 | 第62页 |
2 方法 | 第62-64页 |
2.1 样品的配制 | 第62页 |
2.2 细胞培养 | 第62-63页 |
2.3 药物干扰细胞生长及形态观察 | 第63页 |
2.4 CCK-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 | 第63-64页 |
3 结果 | 第64-66页 |
3.1 细胞生长及形态学观察 | 第64-66页 |
3.2 CCK-8法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| 第66页 |
4 讨论 | 第66-67页 |
第二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体外抗肝癌活性的研究 | 第67-87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68-69页 |
1.1 试剂 | 第68-69页 |
1.2 仪器 | 第69页 |
2 方法 | 第69-75页 |
2.1 细胞培养 | 第69页 |
2.2 样品溶液的配制 | 第69-70页 |
2.3 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| 第70页 |
2.4 流式细胞仪Annexin V-FITC/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| 第70-71页 |
2.5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 | 第71页 |
2.6 活性氧自由基的测定 | 第71-72页 |
2.7 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| 第72页 |
2.8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| 第72-75页 |
2.9 统计学方法 | 第75页 |
3 结果 | 第75-82页 |
3.1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3.2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3.3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细胞内ROS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.4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3.5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4 讨论 | 第82-87页 |
第三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肝癌HepG2移植瘤裸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| 第87-101页 |
1 材料及仪器 | 第87-88页 |
1.1 药品和试剂 | 第87页 |
1.2 实验动物 | 第87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87-88页 |
2 方法 | 第88-90页 |
2.1 样品配制 | 第88页 |
2.2 动物肿瘤模型的制备 | 第88页 |
2.3 分组给药 | 第88页 |
2.4 评价指标 | 第88-89页 |
2.5 相关病理检测 | 第89-90页 |
2.6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中部分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| 第90页 |
3 结果 | 第90-98页 |
3.1 实验动物一般状况的观察 | 第90-91页 |
3.2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抑制肝癌模型裸鼠肿瘤的生长 | 第91-92页 |
3.3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肝癌模型裸鼠血液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| 第92页 |
3.4 肿瘤组织形态学观察 | 第92-93页 |
3.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| 第93-97页 |
3.6 Western Blot法对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 | 第97-98页 |
4 讨论 | 第98-101页 |
第四部分 刺头复叶耳蕨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 | 第101-106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101页 |
1.1 材料 | 第101页 |
1.2 仪器 | 第101页 |
2 方法与结果 | 第101-105页 |
2.1 性状观察 | 第101-102页 |
2.2 鉴别 | 第102页 |
2.3 检查 | 第102-104页 |
2.4 含量测定 | 第104-105页 |
3 讨论 | 第105-106页 |
全文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6页 |
综述 | 第116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9页 |
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成果 | 第129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