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. 绪论 | 第14-32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4-18页 |
1.1.1 具有舒适热环境的低能耗建筑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中德节能示范屋的背景介绍 | 第15-18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2.1 低能耗建筑——实现“长效建筑”目标 | 第18-19页 |
1.2.2 舒适的热环境——追求“优质建筑”目标 | 第19页 |
1.2.3 中德节能示范屋——舒适热环境与低能耗技术的体现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4 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4.1 结构框架 | 第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1.5.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22-23页 |
1.5.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23-25页 |
1.6 国内外相关实例 | 第25-31页 |
1.6.1 侨福芳草地 | 第25-27页 |
1.6.2 博世中国总部大楼 | 第27-29页 |
1.6.3 ENEA公司总部 | 第29-31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. 舒适热环境与低能耗共同目标下的设计标准 | 第32-44页 |
2.1 热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32-35页 |
2.1.1 热环境与热舒适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2.1.2 影响热环境的因素 | 第33-34页 |
2.1.3 室内热环境评价标准 | 第34-35页 |
2.2 低能耗研究的思路 | 第35-38页 |
2.2.1 低能耗设计思路 | 第35-37页 |
2.2.2 低能耗与舒适热环境耦合作用下的设计思路 | 第37-38页 |
2.3 办公建筑特点分析 | 第38-42页 |
2.3.1 办公建筑的空间形式 | 第38-40页 |
2.3.2 办公建筑的技术特点 | 第40-41页 |
2.3.3 办公建筑的热环境要求 | 第41页 |
2.3.4 办公建筑的能耗热点 | 第41-4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. 形成舒适温度的低能耗建筑设计策略 | 第44-58页 |
3.1 控制得热的场地规划 | 第44-48页 |
3.1.1 建筑选址 | 第45-46页 |
3.1.2 场地热环境设计 | 第46-47页 |
3.1.3 最佳辐射朝向 | 第47-48页 |
3.2 控制传热的热环境分区 | 第48-51页 |
3.2.1 合理的平面布局 | 第48-49页 |
3.2.2 合理的剖面布局 | 第49-50页 |
3.2.3 中庭空间的热环境 | 第50-51页 |
3.3 利于绝热的外围护结构体系 | 第51-57页 |
3.3.1 高效保温隔热外墙体系 | 第51-53页 |
3.3.2 窗的设计 | 第53-54页 |
3.3.3 遮阳设计 | 第54-56页 |
3.3.4 屋顶设计 | 第56页 |
3.3.5 楼地面设计 | 第56-57页 |
3.4 形成舒适温度的室内热环境 | 第5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. 营造舒适湿度的低能耗设计策略 | 第58-68页 |
4.1 以“环境影响”为主导的湿度变化因素 | 第58-60页 |
4.1.1 气候对室内空气湿度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1.2 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湿度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2 以“气候调节”为手段的建筑设计 | 第60-64页 |
4.2.1 顺应大气候的建筑选址 | 第61-62页 |
4.2.2 创造微气候的场地设计 | 第62-64页 |
4.2.3 融合小气候的建筑空间布局 | 第64页 |
4.3 以“材料调节”为手段外围护结构设计 | 第64-67页 |
4.3.1 建筑材料的选择 | 第65-66页 |
4.3.2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| 第66-6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. 创造舒适体感的低能耗自然通风体系 | 第68-78页 |
5.1 以“导防结合”为原则的场地规划 | 第68-71页 |
5.1.1 基地选址 | 第68页 |
5.1.2 合理组织通风 | 第68-71页 |
5.1.3 建筑朝向 | 第71页 |
5.2 以“热风结合”为动力的空间体系 | 第71-74页 |
5.2.1 垂直空间的通风体系 | 第72-73页 |
5.2.2 水平空间的通风体系 | 第73-74页 |
5.3 以“空气置换”为手段的围护结构通风体系 | 第74-77页 |
5.3.1 通风口的设置 | 第74-75页 |
5.3.2 双层通风立面 | 第75-7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. 中德节能示范屋良好热环境目标下的低能耗设计 | 第78-104页 |
6.1 中德节能示范屋的场地规划 | 第78-87页 |
6.1.1 基地选址 | 第81-83页 |
6.1.2 场地热环境设计 | 第83-86页 |
6.1.3 朝向选择 | 第86-87页 |
6.2 中德节能示范屋的热环境分区 | 第87-91页 |
6.2.1 平面布局 | 第87-89页 |
6.2.2 中德节能示范屋的剖面布局 | 第89-91页 |
6.2.3 中庭设计 | 第91页 |
6.3 中德节能示范屋的围护结构体系 | 第91-102页 |
6.3.1 外围护墙体 | 第91-95页 |
6.3.2 门窗设计 | 第95-99页 |
6.3.3 遮阳设计建议 | 第99-100页 |
6.3.4 屋顶设计 | 第100-102页 |
6.3.5 楼地面设计 | 第102页 |
6.4 中德节能示范屋的热环境的实际检测 | 第102-104页 |
第七章. 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7.1 总结 | 第104页 |
7.2 不足 | 第104页 |
7.3 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8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8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