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2.2 水体富营养化模型发展概况 | 第13-16页 |
1.2.3 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 | 第16-17页 |
1.2.4 渤海湾富营养化概况 | 第17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天津海域余流场特性及陆源污染物迁移路径分析 | 第18-29页 |
2.1 数值模型 | 第18-24页 |
2.1.1 水动力模型 | 第18-20页 |
2.1.2 水质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1.3 数值求解方法 | 第21页 |
2.1.4 模型验证 | 第21-24页 |
2.2 天津海域余流场特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 天津海域沿岸陆源排放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分析 | 第25-28页 |
2.3.1 陆源排污口概况 | 第25-26页 |
2.3.2 天津海域陆源排放污染物的迁移路径 | 第26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天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| 第29-39页 |
3.1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介绍 | 第29-31页 |
3.1.1 综合污染指数法 | 第29-30页 |
3.1.2 富营养指数评价法 | 第30页 |
3.1.3 主成分分析法 | 第30-31页 |
3.2 天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| 第31-38页 |
3.2.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| 第31-32页 |
3.2.2 天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| 第32-35页 |
3.2.4 天津海域富营养化因子空间分布趋势 | 第35-38页 |
3.2.4.1 空间插值方法 | 第36页 |
3.2.4.2 结果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天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研究 | 第39-52页 |
4.1 贝叶斯网络(BN) | 第39-42页 |
4.1.1 BN基本概念与定义 | 第39-40页 |
4.1.2 贝叶斯网络的模型与构成 | 第40-41页 |
4.1.3 BN在海洋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| 第41-42页 |
4.2 结构方程模型(SEM)对BN模型的优化 | 第42-45页 |
4.2.1 SEM基本原理 | 第42页 |
4.2.2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过程 | 第42-44页 |
4.2.3 结构方程模型对BN模型的优化 | 第44-45页 |
4.3 天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研究 | 第45-51页 |
4.3.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| 第45-46页 |
4.3.2 基于SEM的环境变量间因果关系探索 | 第46-48页 |
4.3.3 基于BN的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的建立 | 第48-49页 |
4.3.4 模型效果检验 | 第49-50页 |
4.3.5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5.1 结论 | 第52-53页 |
5.2 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