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| 第14-16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6-26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20页 |
2.1.1 公民参与 | 第16-17页 |
2.1.2 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 | 第17-19页 |
2.1.3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民参与的关系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6页 |
2.2.1 公共治理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2.2 参与式民主理论 | 第22-24页 |
2.2.3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24-26页 |
3 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和制约因素 | 第26-35页 |
3.1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及表现 | 第26-29页 |
3.1.1 公民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参与社会管理 | 第26-27页 |
3.1.2 公民通过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| 第27-28页 |
3.1.3 公民通过基层自治参与社会管理 | 第28-29页 |
3.1.4 公民通过网络途径参与社会管理 | 第29页 |
3.2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制约因素 | 第29-32页 |
3.2.1 传统文化对公民参与造成观念上的制约 | 第30页 |
3.2.2 传统治理模式对公民参与造成组织架构上的制约 | 第30-31页 |
3.2.3 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公民参与造成制度上的制约 | 第31-32页 |
3.3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思路 | 第32-35页 |
3.3.1 理念上由“政府本位”向“社会本位”转变 | 第32-33页 |
3.3.2 职能上由“全能政府”向“服务政府”转变 | 第33页 |
3.3.3 方式上由“政府控制”向“公民参与”转变 | 第33-35页 |
4 浙江省桐乡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 | 第35-43页 |
4.1 浙江省桐乡市“德治、法治、自治”建设概况 | 第35-38页 |
4.1.1 实施“德治、法治、自治”建设的背景 | 第35-36页 |
4.1.2“德治、法治、自治”建设的实施 | 第36-38页 |
4.2 “德治、法治、自治”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| 第38-40页 |
4.2.1 将公民纳入社会管理的主体 | 第38-39页 |
4.2.2 公民参与范围涉及各个层面 | 第39页 |
4.2.3 突出公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| 第39-40页 |
4.3 “德治、法治、自治”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缺陷 | 第40-43页 |
4.3.1 参与主体的范围不够全面 | 第40-41页 |
4.3.2 参与主体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| 第41-42页 |
4.3.3 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| 第42-43页 |
5 扩大公民参与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| 第43-50页 |
5.1 合理确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 | 第43-45页 |
5.1.1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时主体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5.1.2 政府让渡社会管理内容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5.2 畅通公民参与途径以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| 第45-46页 |
5.2.1 进一步完善公共决策机制 | 第45页 |
5.2.2 进一步充实社会管理平台 | 第45-46页 |
5.2.3 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 | 第46页 |
5.3 完善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制建构 | 第46-48页 |
5.3.1 坚持以政府主导 | 第47页 |
5.3.2 高度关注公民的权利要求 | 第47页 |
5.3.3 注重细节 | 第47-48页 |
5.4 培育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| 第48-50页 |
5.4.1 加强对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宣传教育 | 第48-49页 |
5.4.2 扩大公民知情权以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热情 | 第49页 |
5.4.3 拓宽表达渠道以体现社会管理中的公民意愿 | 第49-5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5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