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隋、唐至清前期(581~1840年)论文--清前期(1616~1840年)论文

清中后期安康张氏来鹿堂刻书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绪论第8-12页
第一章 张鹏飞生平及其刻书经历第12-34页
    第一节 安康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自然生态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人文传统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嘉庆至咸丰年间的天灾人祸第13-15页
    第二节 张鹏飞生平事迹考第15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家世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生平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师承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交往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著述第28-31页
    第三节 张氏来鹿堂刻书的三个阶段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四川阶段:道光六年(1826)至道光十七年(1837)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安康阶段:道光十七年(1837)至咸丰六年(1856)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张鹏飞后裔刻书考略第33-34页
第二章 张氏来鹿堂刻书目第34-44页
    第一节 来鹿堂刻本存佚概况第34页
    第二节 张氏来鹿堂刻本总表第34-38页
    第三节 来鹿堂刻本内容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医书、农书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兵书、武术书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制艺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经世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民间信仰、术数第41-44页
第三章 张氏来鹿堂刻本的传播与影响第44-49页
    第一节 张鹏飞的书籍经营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书稿来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书籍的刊刻及刻工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版式特征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书籍销售和书板处置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广告特征第48-49页
附论 张鹏飞来鹿堂与琉璃厂来鹿堂的关系第49-62页
    第一节 来鹿堂本衍生刻本和影印本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来鹿堂本衍生刻本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来鹿堂本影印本第54-56页
    第二节 来鹿堂刻本的收藏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晚清以来学者、书院对来鹿堂刻本的收藏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藏书簿录》中的来鹿堂刻本第58-62页
第四章 张鹏飞刻书与时代思潮及学术第62-76页
    第一节 贯穿刻书活动的经世思想第62-63页
    第二节 张鹏飞与关学的互动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张鹏飞在临潼的讲学活动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张鹏飞与关学人物的交往第64-70页
    第三节 张鹏飞在安康学术史上的地位第70-7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兴复学仓,设塾讲学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培养后进,人才辈出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刊行文献,存亡继绝第74-76页
结语第76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4页
附录一 张鹏飞年谱第84-90页
附录二 来鹿堂刻书年表第90-100页
附录三 来鹿堂刻本存藏分布表第100-108页
附录四 张鹏飞传记及事迹辑要第108-114页
附录五 来鹿堂刻本书影录第114-126页
附录六 《来鹿堂全集》补遗第126-134页
致谢第134-136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徐霞客游记》所见儒生肄业之实况
下一篇:康雍时期陕西钱粮亏空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