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“和法”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前言 | 第9-12页 |
一、和天人之法 | 第12-31页 |
1 和天时之法 | 第13-20页 |
1.1 应四时之和 | 第13-18页 |
1.2 应月相之和 | 第18-19页 |
1.3 应时辰之和 | 第19-20页 |
2 和地气之法 | 第20-22页 |
2.1 应方位之和 | 第20-21页 |
2.2 应地势之和 | 第21-22页 |
3 和天地运气之法 | 第22-31页 |
3.1 三气相临药食所宜 | 第23-24页 |
3.2 司天之政药食所宜 | 第24-25页 |
3.3 六气相胜药食所宜 | 第25-27页 |
3.4 岁谷间谷饮食所宜 | 第27-31页 |
二、和阴阳之法 | 第31-42页 |
1 阴阳相引和阴阳 | 第31-38页 |
1.1 缪刺法 | 第31-37页 |
1.2 巨刺法 | 第37-38页 |
2 阴阳补泻和阴阳 | 第38-39页 |
2.1 深浅补泻针法 | 第38-39页 |
2.2 荥合补泻针法 | 第39页 |
3 寒热灸法和阴阳 | 第39-40页 |
3.1 灸法的应用 | 第39-40页 |
3.2 灸法的特点 | 第40页 |
4 辛甘酸苦和阴阳 | 第40-42页 |
三、和脏腑之法 | 第42-47页 |
1 针刺配穴和脏腑 | 第42-45页 |
1.1 远近相引和五脏 | 第42-43页 |
1.2 俞募相配和六腑 | 第43页 |
1.3 表里相合和脏腑 | 第43-44页 |
1.4 输合相伍和脏腑 | 第44-45页 |
2 针经刺络和脏腑 | 第45页 |
3 谨调五味和五脏 | 第45-47页 |
四、和气血之法 | 第47-51页 |
1 补虚泻实和气血 | 第47-48页 |
1.1 补泻经隧和气法 | 第47-48页 |
1.2 留针刺血和血法 | 第48页 |
2 祛瘀通络和气血 | 第48-51页 |
2.1 祛瘀生新和气血 | 第48-49页 |
2.2 通调五络和气血 | 第49-51页 |
五、和营卫之法 | 第51-57页 |
1 引卫入营和营卫 | 第51-52页 |
1.1 针阴阳跷脉法 | 第51-52页 |
1.2 半夏秫米汤法 | 第52页 |
2 调胃理气和营卫 | 第52-54页 |
2.1 针足三里法 | 第53-54页 |
2.2 鸡矢醴法 | 第54页 |
3 顺天通气和营卫 | 第54-57页 |
3.1 依月相定痏数法 | 第55页 |
3.2 针刺温熨法 | 第55-57页 |
六、和情志之法 | 第57-61页 |
1 语言开导和情志 | 第57-58页 |
2 祝说病由和情志 | 第58-60页 |
3 以情胜情和情志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8页 |
文献综述 | 第68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