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1页 |
1.1.1 大陆地区持续扩大的都市更新需求 | 第8-9页 |
1.1.2 政府职能转变下的都市更新对民间主体的呼唤 | 第9-10页 |
1.1.3 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法律制度的重要参考价值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台湾地区相关法律制度的重要参考价值 | 第11-13页 |
1.2.2 大陆学者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3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4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1.4.1 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| 第16页 |
1.4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概述 | 第18-28页 |
2.1 都市更新 | 第18-24页 |
2.1.1 概念 | 第18-21页 |
2.1.2 基本形式和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1.3 制度基础 | 第23-24页 |
2.2 民间主体发起之都市更新 | 第24-28页 |
2.2.1 制度基础 | 第24-26页 |
2.2.2 法律制度基础设计精神 | 第26页 |
2.2.3 基本配套制度 | 第26-27页 |
2.2.4 实施方法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制度及施行情况的梳理和分析 | 第28-51页 |
3.1 制度演化及相关分析 | 第28-34页 |
3.1.1 各阶段制度演化情况及简单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1.2 经济因素对相关法律制度影响之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3 政治因素对相关法律制度影响之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 现行制度梳理 | 第34-45页 |
3.2.1 台湾地区都市更新流程 | 第34-35页 |
3.2.2 具体制度梳理分析 | 第35-40页 |
3.2.3 作为核心的权利变换制度 | 第40-45页 |
3.3 台湾地区民间主体发起都市更新之最新立法动态及分析 | 第45-49页 |
3.3.1 “文林苑”事件及“司法院释字第 709 号释宪案”解释文对相关制度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3.2 “文林苑”事件后相关法律制度发展之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4 相关制度的优势及缺陷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台湾地区相关制度对大陆的启示及大陆相关制度构建的设想 | 第51-70页 |
4.1 台湾对大陆的启示及大陆的立法方向 | 第51-53页 |
4.1.1 民间都更与公办都更并重 | 第51-52页 |
4.1.2 公私合作与公权监督并重 | 第52-53页 |
4.1.3 经济刺激与突出公益并重 | 第53页 |
4.2 大陆地区践行民间主体发起之都市更新的制度障碍 | 第53-56页 |
4.2.1 现行制度中政府扮演合理角色方面的障碍 | 第54-55页 |
4.2.2 现行制度中私权主体确保合理权益方面的障碍 | 第55-56页 |
4.2.3 现行制度中开发商等市场主体获得合理地位和支持方面的障碍 | 第56页 |
4.3 通过大陆现有地方立法进行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6-62页 |
4.3.1 大陆现有之地方立法情况 | 第57-58页 |
4.3.2 深圳市都市更新制度之简要梳理 | 第58-61页 |
4.3.3 相关制度的运行情况 | 第61-62页 |
4.4 大陆相关制度构建的设想 | 第62-70页 |
4.4.1 明确适用于民间都更项目之公众利益的界定 | 第62-64页 |
4.4.2 更新单元内国有土地权益之处理 | 第64-65页 |
4.4.3 更新单元之划定 | 第65-66页 |
4.4.4 更新主体的确定 | 第66-67页 |
4.4.5 权利变换制度的引入 | 第67-68页 |
4.4.6 多元化鼓励优惠措施的建立 | 第68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