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多点输入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连体结构简介 | 第12-17页 |
1.3.1 连接体结构分类 | 第12-13页 |
1.3.2 连接体结构选型 | 第13-14页 |
1.3.3 连接体结构受力特点 | 第14-15页 |
1.3.4 连接体结构应用概况 | 第15-17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大跨度连体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简介 | 第18-27页 |
2.1 反应谱法 | 第18-24页 |
2.1.1 反应谱介绍 | 第18-20页 |
2.1.2 反应谱分析方法介绍 | 第20-24页 |
2.2 动力时程分析法 | 第24-26页 |
2.3 随机振动法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理论分析 | 第27-52页 |
3.1 简化模型的建立 | 第27-28页 |
3.1.1 YJK模型 | 第27-28页 |
3.1.2 简化模型 | 第28页 |
3.2 基本假定 | 第28-29页 |
3.3 单元分析 | 第29-49页 |
3.3.1 单元(1) | 第29-34页 |
3.3.2 单元(2) | 第34-38页 |
3.3.3 单元(3) | 第38-42页 |
3.3.4 单元(4) | 第42-45页 |
3.3.5 单元(5) | 第45-49页 |
3.4 坐标转换 | 第49-52页 |
3.4.1 单元坐标变换矩阵 | 第49-50页 |
3.4.2 坐标变换 | 第50-51页 |
3.4.3 集成总纲矩阵 | 第51-52页 |
第4章 一致激励下大跨度连廊的动力反应分析 | 第52-62页 |
4.1 利用YJK对结构进行动力反应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1.1 YJK软件简介 | 第52-53页 |
4.1.2 结构地震波输入 | 第53-54页 |
4.1.3 结构振型 | 第54-57页 |
4.1.4 YJK计算结果 | 第57页 |
4.2 利用有限单元法对结构进行动力反应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3 将YJK计算结果与限单元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| 第58-61页 |
4.3.1 轴力对比分析 | 第58页 |
4.3.2 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3.3 竖直位移对比分析 | 第59页 |
4.3.4 连廊端部剪力对比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3.5 连廊端部弯矩对比分析 | 第60页 |
4.3.6 连廊水平剪力对比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3.7 连廊水平弯矩对比分析 | 第61页 |
4.4 对比结论 | 第61-62页 |
第5章 多点激励下大跨度连廊的动力反应分析 | 第62-78页 |
5.1 连廊位于5层 | 第62-65页 |
5.1.1 多点输入时连廊端部位移时程 | 第62-63页 |
5.1.2 多点输入地震波对连廊内力和位移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5.2 连廊位于11层 | 第65-68页 |
5.2.1 多点输入时连廊端部位移时程 | 第65-66页 |
5.2.2 多点输入地震波对连廊内力和位移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5.3 连廊位于17层 | 第68-71页 |
5.3.1 多点输入时连廊端部位移时程 | 第68-69页 |
5.3.2 多点输入时连廊端部位移时程 | 第69-71页 |
5.4 连廊位于23层 | 第71-73页 |
5.4.1 多点输入时连廊端部位移时程 | 第71-72页 |
5.4.2 多点输入时连廊端部位移时程 | 第72-73页 |
5.5 连廊位于29层 | 第73-76页 |
5.5.1 多点输入时连廊端部位移时程 | 第73-74页 |
5.5.2 多点输入时连廊端部位移时程 | 第74-76页 |
5.6 对不同高度处的连廊对比分析 | 第76-78页 |
结论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导师简介 | 第83-8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4-85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