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城市设计视角下控规阶段土地使用强度研究--以宝鸡市陈仓组团控规为例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目录第8-11页
图表清单第11-1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缘起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缘起第16页
    1.2 相关概念的内涵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城市设计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控规“全覆盖”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土地使用强度第17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8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范围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范围第19页
    1.5 创新之处与关键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创新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关键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1.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方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技术路线第20-22页
第二章 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技术编制体系探索第22-44页
    2.1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控规阶段土地使用强度控制研究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控规与城市设计一体化研究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控规与城市设计融合的必然之势第33-34页
    2.2 城市设计对控规阶段土地使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内控规阶段空间层次划分研究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控规阶段各层次影响机制框架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控规阶段各层次城市设计的影响机制与内容第37-41页
    2.3 新形势下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技术编制体系探索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框架建构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新形势下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编制体系探索第42-4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三章 城市设计视角下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框架构建第44-52页
    3.1 城市设计框架构建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建构的方法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建构的作用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建构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第45页
    3.2 评价因素的选择和分级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评价因素方法的选择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评价因素的选择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评价因素分级第48-49页
    3.3 基于要素叠加的模型构建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定量评价方法的选择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基于 GIS 平台空间分析的多因素综合评价第5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四章 城市设计视角下土地使用强度影响因素分析——以宝鸡市陈仓组团控规为例第52-71页
    4.1 项目概况与城市现状开发强度构成特征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城市发展概况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发展战略解读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现状功能结构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城市现状开发强度构成特征第54-55页
    4.2 城市现状开发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过程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现状开发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开发强度现状构成演化过程第56-57页
    4.3 现状土地综合评价第57-61页
    4.4 影响土地使用强度的城市设计因素选取第61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不同层次城市设计影响因素的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城市设计影响因素的确定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城市设计影响因素的分级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基于城市设计引导下土地使用强度模型构建体系第68-7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五章 管理单元层次下城市设计对土地使用强度影响的评定方法第71-87页
    5.1 总量预测——陈仓组团远景总量预测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陈仓组团远景建设量预测方法选择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陈仓组团规划期末总量预测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陈仓组团总量分配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评价因素分级赋值体系和权重的确定第74-75页
    5.2 城市设计因素分析第75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城市风貌体系因子 B1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因子 B2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因子 B3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城市高度控制因子 B4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城市功能分区因子 B5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城市轴线因子 B6第81-83页
    5.3 各单元基准因素下各因素权重——基准模型第83-86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6-87页
第六章 地块层次下城市设计对土地使用强度影响的评定方法第87-94页
    6.1 总量预测——陈仓组团地块总量控制第87页
    6.2 城市设计因素分析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城市服务条件因子 B7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开敞空间因子 B8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视线通廊因子 B9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绿地系统因子 B10第89-90页
    6.3 各地块基准因素下各因素权重——修正模型第90-91页
    6.4 最终模型建立第91-92页
    6.5 综合分析第92-94页
结论第94-95页
    论文主要成果与结论第94页
    论文不足与展望第94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98页
附录第98-10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2-103页
致谢第103页

论文共10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湘西特色民居建筑改造设计方法研究--以里耶镇特色民居改造工程为例
下一篇:6×2型半挂牵引车车架疲劳寿命分析及轻量化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