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2.1 文献研究法 | 第9页 |
1.2.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| 第9-10页 |
1.2.3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分析法 | 第10页 |
1.2.4 比较分析法 | 第10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.3.1 国外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3.2 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| 第12-15页 |
1.3.3 小结 | 第15-17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2.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| 第18页 |
2.2 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2.1 区位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核心——边缘理论 | 第19页 |
2.2.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 竞争力相关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1 绝对优势理论 | 第20页 |
2.3.2 比较优势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4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和差异分析 | 第22-42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2-28页 |
3.1.1 中部六省基本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2-26页 |
3.1.2 中部六省区域旅游资源禀赋 | 第26-27页 |
3.1.3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7-28页 |
3.2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8-38页 |
3.2.1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构成 | 第28-29页 |
3.2.2 指标选择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9-31页 |
3.2.3 原始数据收集 | 第31-33页 |
3.2.4 数据处理 | 第33-38页 |
3.3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| 第38-42页 |
第4章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2-53页 |
4.1 区位条件 | 第42-45页 |
4.2 基础设施条件 | 第45-47页 |
4.3 旅游资源禀赋 | 第47-48页 |
4.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| 第48-51页 |
4.5 政策与制度创新 | 第51-53页 |
第5章 协调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| 第53-60页 |
5.1 正视差异,弥补不足 | 第53-54页 |
5.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| 第54页 |
5.3 构建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,开展跨区域联动合作 | 第54-58页 |
5.3.1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构想 | 第54-57页 |
5.3.2 中部六省跨区域旅游资源合作 | 第57页 |
5.3.3 中部六省跨区域客源市场合作 | 第57-58页 |
5.4 进行体制创新,消除地方市场隐性分割 | 第58-59页 |
5.5 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形象定位,制定政府营销策略 | 第59-6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6.2 创新与不足 | 第61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61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