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0页 |
1.2 CO和NO_x的来源和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2.1 CO的来源和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2.2 NO_x的来源和危害 | 第11页 |
1.3 CO和NO_x消除方法总结 | 第11-16页 |
1.3.1 CO消除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2 NO消除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3 CO和NO同时消除 | 第14-16页 |
1.4 CO氧化和CO还原NO的反应机理 | 第16-18页 |
1.4.1 CO氧化反应机理 | 第16页 |
1.4.2 CO还原NO的反应机理 | 第16-18页 |
1.5 尖晶石型氧化物在CO氧化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6 钙钛矿型氧化物在NO_x消除中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7 论文的研究意义、内容和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1.8 参考文献 | 第21-26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6-31页 |
2.1 实验试剂与气体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设备与仪器 | 第27页 |
2.3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2.3.1 Ni-Co-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2.3.2 LaNi_(0.5)M_(0.5)O_3(M=Co、Mn、Cu)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8页 |
2.4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8-30页 |
2.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Ni-Co-O复合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低温催化CO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| 第31-55页 |
3.1 前言 | 第31-33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8页 |
3.2.1 体相组成和组织结构分析(XRD,LRS,N_2-physisorption,SEM and TEM) | 第33-38页 |
3.2.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(XPS) | 第38-40页 |
3.2.3 氧化还原行为与脱附分析(H_2-TPR和O_2-TPD) | 第40-43页 |
3.2.4 催化活性 | 第43-45页 |
3.2.5 CO和O_2与NiO和Ni_(0.8)Co_(0.2)催化剂作用的原位红外漫反射结果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2.6 CO氧化反应在Ni-Co-O催化剂上可能的反应机理 | 第47-48页 |
3.3 小结 | 第48-49页 |
3.4 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第四章 不同过渡金属掺杂的LaNi_(0.5)M_(0.5)O_3(M=Co、Mn、Cu)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CO+NO催化性能研究 | 第55-75页 |
4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6-70页 |
4.2.1 组织结构分析(XRD,N_2-physisorption,SEM) | 第56-60页 |
4.2.2 体相和表面化学成分分析(ICP-AES和XPS) | 第60-62页 |
4.2.3 氧化还原行为与脱附分析(H_2-TPR和O_2-TPD) | 第62-65页 |
4.2.4 催化活性 | 第65-66页 |
4.2.5 CO和NO与LaNi_(0.5)Cu_(0.5)O_3催化剂作用的原位红外漫反射结果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2.6 CO+NO反应在LaNi_(0.5)Cu_(0.5)O_3催化剂上可能的反应机理 | 第69-70页 |
4.3 小结 | 第70页 |
4.4 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