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我国能源现状 | 第10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给水泵组的设备特点及配置方案 | 第15-20页 |
2.1 锅炉给水控制系统 | 第15-16页 |
2.2 给水泵的驱动方式 | 第16-19页 |
2.2.1 电动驱动方式 | 第16-17页 |
2.2.2 汽动驱动方式 | 第17-19页 |
2.3 两种给水泵驱动方式的比较 | 第19页 |
2.4 我国的主要配置方案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锅炉给水泵不同驱动方案热经济性比较的计算方法 | 第20-26页 |
3.1 算法 | 第20-21页 |
3.2 给水泵驱动方式热经济性比较 | 第21-24页 |
3.2.1 比较各自的相对效率 | 第21-22页 |
3.2.2 比较两种驱动方式的输出净功率 | 第22-24页 |
3.3 给水泵驱动方式运行经济性比较 | 第24页 |
3.4 用“综合成本煤耗率”判断给水泵驱动方式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海勃湾电厂330MW机组电泵改汽泵试验 | 第26-38页 |
4.1 海勃湾电厂330MW机组电泵改汽泵试验 | 第26页 |
4.2 主要设备技术规范 | 第26-31页 |
4.2.1 汽轮机技术规范 | 第26-28页 |
4.2.2 锅炉技术规范 | 第28页 |
4.2.3 发电机设备规范 | 第28-29页 |
4.2.4 给水泵组技术规范 | 第29-30页 |
4.2.5 除氧器技术规范 | 第30-31页 |
4.3 试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4.3.1 试验目的 | 第31页 |
4.3.2 主要参数的设置 | 第31页 |
4.3.3 试验内容 | 第31-32页 |
4.3.4 试验步骤 | 第32页 |
4.3.5 试验时间 | 第32-33页 |
4.4 试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| 第33-36页 |
4.4.1 数据采集 | 第33页 |
4.4.2 流量计算 | 第33-35页 |
4.4.3 试验结果 | 第35-36页 |
4.5 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5章 技术经济性分析 | 第38-43页 |
5.1 汽动泵参数可行性 | 第38页 |
5.2 技术经济性分析 | 第38-42页 |
5.2.1 经济性分析 | 第38-41页 |
5.2.2 调峰运行经济性 | 第41-42页 |
5.3 可靠性分析 | 第4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6章 工程的组织与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| 第43-54页 |
6.1 原有电泵的拆除 | 第43-46页 |
6.1.1 电泵拆除方案 | 第43-44页 |
6.1.2 施工组织措施 | 第44页 |
6.1.3 施工安全措施 | 第44-45页 |
6.1.4 施工技术措施 | 第45-46页 |
6.2 施工的组织 | 第46-53页 |
6.2.1 编制施工网络进度图 | 第46-47页 |
6.2.2 编制施工进度表 | 第47-48页 |
6.2.3 拟定调试措施,确保安全试运行 | 第48-53页 |
6.3 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| 第53-54页 |
6.3.1 小汽轮机运行中切换备用油泵不打油的问题 | 第53页 |
6.3.2 小汽轮机停运后在高速盘车状态下给水泵芯包磨损问题 | 第53-54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