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输电线路监测模式与监测框架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2页 |
1.4 本论文结构和组织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智能输电线路的模式与关键技术 | 第14-23页 |
2.1 智能输电线路模式 | 第14页 |
2.2 智能输电线路运行关键技术 | 第14-22页 |
2.2.1 安全灵活技术 | 第14-17页 |
2.2.2 响应迅速技术 | 第17-20页 |
2.2.3 经济运行技术 | 第20-21页 |
2.2.4 节能环保技术 | 第21-22页 |
2.3 智能输电线路未来展望 | 第2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智能输电线路监测模糊评价理论 | 第23-37页 |
3.1 概述 | 第23页 |
3.2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| 第23-24页 |
3.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输电线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| 第24-25页 |
3.4 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方法 | 第25-28页 |
3.4.1 指标测度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4.2 指标测度的计算 | 第26-28页 |
3.5 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模型 | 第28-31页 |
3.5.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28-29页 |
3.5.2 构造判断矩阵 | 第29页 |
3.5.3 计算各指标权重 | 第29-31页 |
3.5.4 评估模型的建立 | 第31页 |
3.6 智能输电线路风险综合评价 | 第31-34页 |
3.6.1 各层级评价指标权重 | 第32页 |
3.6.2 输电线路状态一级模糊综合评估 | 第32-33页 |
3.6.3 输电线路评估二级模糊综合评估 | 第33-34页 |
3.7 输电线路状态评估结果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智能输电线路监测系统总体框架 | 第37-52页 |
4.1 智能输电线路监测系统建设要求 | 第37-38页 |
4.2 智能输电线路监测系统功能 | 第38-41页 |
4.2.1 监测系统功能 | 第38-39页 |
4.2.2 监测数据的图形显示功能 | 第39页 |
4.2.3 专家库决策功能 | 第39-40页 |
4.2.4 输电线路监测预警功能 | 第40页 |
4.2.5 其他辅助功能 | 第40-41页 |
4.3 智能输电线路监测框架硬件构建方案 | 第41-49页 |
4.3.1 传感器模块 | 第41-46页 |
4.3.2 数据采集模块 | 第46-48页 |
4.3.3 监测电源模块 | 第48-49页 |
4.3.4 数据传输模块 | 第49页 |
4.4 智能输电线路监测框架软件构建方案 | 第49-51页 |
4.4.1 软件模块 | 第49-51页 |
4.4.2 数据库模块 | 第51页 |
4.5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3页 |
5.1 结论 | 第52页 |
5.2 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