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缘起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缘起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6页 |
1.2.1 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 | 第10-13页 |
1.2.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3 研究说明 | 第16-19页 |
1.3.1 理论借鉴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3 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1.4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国内外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探索 | 第20-25页 |
2.1 国内的探索 | 第20-22页 |
2.1.1 上海静安模式 | 第20页 |
2.1.2 北京“枢纽型”社会组织工作网络 | 第20-21页 |
2.1.3 杭州——推进新型社会组织的创建 | 第21页 |
2.1.4 广东——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| 第21-22页 |
2.2 国外的探索 | 第22-24页 |
2.2.1 美国——社会中介组织协助政府构建灵活公共管理 | 第22-23页 |
2.2.2 英国——发挥“伞形”组织枢纽型作用 | 第23页 |
2.2.3 德国——伞形组织成为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线 | 第23-24页 |
2.3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若干启示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南京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证分析 | 第25-32页 |
3.1 南京市总工会情况介绍 | 第25页 |
3.2 南京市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状况 | 第25-30页 |
3.2.1 调查的基本情况 | 第25-26页 |
3.2.2 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现状 | 第26-30页 |
3.3 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具体实践 | 第30-32页 |
3.3.1 总工会内设机构的实践 | 第30页 |
3.3.2 总工会下设机构的实践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南京市总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探索 | 第32-37页 |
4.1 网格化的工作网络 | 第32-33页 |
4.2 合作化的工作平台 | 第33-34页 |
4.3 制度化的民主参与 | 第34页 |
4.4 标准化的制度建构 | 第34-35页 |
4.5 人性化的职工关爱 | 第35-36页 |
4.6 载体化的素质提升 | 第36-37页 |
第5章 南京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约因素 | 第37-41页 |
5.1 体制机制因素 | 第37页 |
5.2 资源瓶颈因素 | 第37-38页 |
5.3 沟通协调因素 | 第38-39页 |
5.4 服务能力因素 | 第39-40页 |
5.5 社会组织的认可度因素 | 第40-41页 |
第6章 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| 第41-44页 |
6.1 理论指导 | 第41页 |
6.2 对策 | 第41-44页 |
6.2.1 创新工作体制 | 第41-42页 |
6.2.2 促进资源整合 | 第42页 |
6.2.3 坚持效能提升 | 第42-43页 |
6.2.4 推进载体创建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