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2页 |
1 奶牛乳腺炎的危害 | 第11页 |
2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| 第11-12页 |
2.1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| 第11-12页 |
2.2 遗传因素 | 第12页 |
2.3 饲养管理 | 第12页 |
2.4 环境因素 | 第12页 |
2.5 其他因素 | 第12页 |
3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 | 第12-13页 |
3.1 亚临床型乳腺炎 | 第12-13页 |
3.2 临床型乳腺炎 | 第13页 |
4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| 第13-14页 |
4.1 乳汁体细胞计数(SCC) | 第13-14页 |
4.2 化学检验 | 第14页 |
4.3 电导率值检验法 | 第14页 |
5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 | 第14页 |
6 奶牛乳腺炎的抗生素治疗 | 第14-15页 |
7 头孢洛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-22页 |
第二章 头孢洛宁对引起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敏感性试验 | 第22-29页 |
摘要 | 第22页 |
1 材料 | 第22-23页 |
1.1 试验菌株 | 第22页 |
1.2 受试药 | 第22-23页 |
1.3 试剂 | 第23页 |
1.4 仪器 | 第23页 |
2 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1 药物储备液的配置及保存 | 第23-24页 |
2.2 菌液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3 最小抑菌浓度(MIC)的测定 | 第24页 |
3 结果 | 第24-26页 |
3.1 受试药对乳腺炎大肠杆菌的MIC测定结果 | 第24-25页 |
3.2 受试药对引起奶牛乳腺炎的链球菌体外敏感性测定结果 | 第25-26页 |
3.3 受试药乳腺炎金葡菌药敏试验结果 | 第26页 |
4 讨论 | 第26-27页 |
5 结论 | 第27-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头孢洛宁干乳期乳房注入剂防治干乳期乳腺炎的有效性 | 第29-36页 |
1 材料 | 第29-30页 |
1.1 试剂 | 第29页 |
1.2 药品 | 第29页 |
1.3 仪器 | 第29-30页 |
1.4 试验动物 | 第30页 |
2 方法 | 第30-32页 |
2.1 动物的入选和剔除标准 | 第30页 |
2.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| 第30-31页 |
2.3 试验动物分组 | 第31页 |
2.4 给药方案 | 第31页 |
2.5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31页 |
2.6 有效性评价参数 | 第31-32页 |
2.7 数据处理 | 第32页 |
3 结果 | 第32-33页 |
3.1 治愈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2 新近感染发生情况 | 第33页 |
3.3 产后体细胞数 | 第33页 |
4 讨论 | 第33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头孢洛宁干乳期乳房注入剂在牛奶中残留消除研究 | 第36-60页 |
一、牛奶中头孢洛宁残留的HPLC-MS/MS测定 | 第36-54页 |
1 材料 | 第36-37页 |
1.1 仪器设备 | 第36页 |
1.2 试剂 | 第36页 |
1.3 标准品 | 第36-37页 |
1.4 主要试剂配制 | 第37页 |
2 方法 | 第37-41页 |
2.1 样品的前处理 | 第37-38页 |
2.2 样品的确证 | 第38页 |
2.3 色谱条件 | 第38-40页 |
2.4 标准曲线的绘制(内标法) | 第40页 |
2.5 检测限(LOD)和定量限(LOQ)的测定 | 第40页 |
2.6 回收率的测定 | 第40页 |
2.7 精密度测定 | 第40页 |
2.8 结果计算和表达 | 第40-41页 |
3 结果 | 第41-49页 |
3.1 确证 | 第41页 |
3.2 质谱检测条件及质谱图 | 第41-43页 |
3.3 色谱图 | 第43-45页 |
3.4 基质添加标准曲线 | 第45-47页 |
3.5 检测限和定量限 | 第47页 |
3.6 添加回收率 | 第47页 |
3.7 精密度 | 第47-49页 |
4 讨论 | 第49-54页 |
4.1 液相条件优化 | 第49-50页 |
4.2 质谱条件优化 | 第50-51页 |
4.3 基质效应 | 第51页 |
4.4 前处理方法优化 | 第51-52页 |
4.5 氮吹浓缩条件的选择 | 第52-53页 |
4.6 检测方法的评价 | 第53-54页 |
二、头孢洛宁干乳期乳房注入剂在牛奶中残留消除研究 | 第54-60页 |
1 材料 | 第54-56页 |
1.1 仪器设备 | 第54页 |
1.2 试剂 | 第54-55页 |
1.3 标准品 | 第55页 |
1.4 主要试剂配制 | 第55-56页 |
1.5 受试药物 | 第56页 |
1.6 试验动物 | 第56页 |
2 方法 | 第56-57页 |
2.1 给药方法 | 第56页 |
2.2 样品的采集 | 第56页 |
2.3 样品的前处理 | 第56页 |
2.4 样品中头孢洛宁的检测 | 第56页 |
2.5 休药期计算 | 第56-57页 |
3 结果 | 第57-59页 |
4 讨论 | 第59页 |
5 小结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