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以电极作为电子供体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基本原理 | 第11-14页 |
1.1.1 MFC | 第11-12页 |
1.1.2 生物阳极 MEC | 第12-13页 |
1.1.3 生物阴极 MEC | 第13-14页 |
1.2 从电极到微生物的电子传递机理 | 第14-16页 |
1.2.1 电解水产氢介导的电子传递 | 第14页 |
1.2.2 电子穿梭体介导的电子传递 | 第14-15页 |
1.2.3 无介体的直接电子传递 | 第15-16页 |
1.3 应用实例 | 第16-20页 |
1.3.1 自养反硝化(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) | 第16-17页 |
1.3.2 生物还原脱氯(Microbial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) | 第17-19页 |
1.3.3 生物重金属离子还原(Microbial reduction of heavy-metal ions) | 第19页 |
1.3.4 CO_2生物还原(Microbial reduction of CO_2) | 第19-20页 |
1.3.5 生物硫酸盐还原(Microbial reduction of sulfate) | 第20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2-30页 |
2.1 实验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2-24页 |
2.2.1 实验仪器与材料 | 第22-23页 |
2.2.2 实验试剂配方 | 第23-24页 |
2.2.3 电极材料预处理 | 第24页 |
2.3 污泥驯化 | 第24-25页 |
2.4 生物阴极 MEC 参数测定与计算 | 第25-26页 |
2.4.1 工作电极上电流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4.2 循环伏安(CV) | 第25页 |
2.4.3 电化学阻抗谱(EIS) | 第25页 |
2.4.4 生物阴极 MEC 库伦效率计算 | 第25-26页 |
2.5 分析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5.1 水中各离子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5.2 产气分析 | 第27页 |
2.5.3 电极微生物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5.4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 | 第28页 |
2.5.5 焦化废水组分分析 | 第2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高氯酸盐与硝酸盐在生物阴极 MEC 中的竞争性还原 | 第30-44页 |
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1.1 反应器构建 | 第30-31页 |
3.1.2 反应器接种与运行 | 第31页 |
3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3页 |
3.2.1 高氯酸盐在生物阴极 MEC 中的还原 | 第31-33页 |
3.2.2 硝酸盐在生物阴极 MEC 中的还原 | 第33-35页 |
3.2.3 高氯酸盐与硝酸盐在生物阴极 MEC 中的竞争性还原 | 第35-38页 |
3.2.4 电极表面微生物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2.5 电极与微生物之间电子传递机理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2.6 反应器阴阳极之间电压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离子交换膜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中的硝酸盐 | 第44-57页 |
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6页 |
4.1.1 反应器构建 | 第45-46页 |
4.1.2 反应器接种与运行 | 第46页 |
4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6页 |
4.2.1 阴离子交换膜对各离子的渗透效果 | 第46-48页 |
4.2.2 双室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器对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中硝氮的去除效果 | 第48-49页 |
4.2.3 IEMBER 对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中硝氮的去除效果 | 第49-51页 |
4.2.4 IEMBER 对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中硝氮的去除效果模型研究 | 第51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附件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