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--中、老年人问题论文--妇女问题论文

近代中国传统女性崇拜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6页
Abstract第16-18页
导论第18-36页
 一、选题论证第18-19页
  (一) 理论意义第18页
  (二) 学术价值第18-19页
  (三) 现实作用第19页
 二、学术史综述第19-32页
  (一) 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第19-30页
  (二) 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第30-32页
 三、学术要点第32-33页
  (一) 学术考量重点第32页
  (二) 学术创新点第32页
  (三) 学术探讨难点及不足第32-33页
 四、相关界定第33-36页
  (一) 时间第33页
  (二) 空间第33页
  (三) 内容第33页
  (四) 关键词第33-36页
第一章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演化考略第36-74页
 一、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之源发第36-39页
  (一) 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第36-39页
   1、女性是社会和两性关系的核心第36页
   2、女性崇拜最早加以偶像化第36-39页
  (二) 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第39页
 二、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之多元发展第39-73页
  (一) 类型的多样化第39-49页
   1、传统女神崇拜——“女神娘娘何其多”第39-46页
   2、传统女人偶像崇拜——“代有高德才女出”第46-49页
  (二) 礼仪的多元化第49-63页
   1、繁杂的崇拜方式第49-57页
   2、神圣的崇拜仪式第57-63页
  (三) 政策的多面化第63-72页
   1、对传统女神崇拜的政策第63-71页
   2、对传统女人偶像崇拜的政策第71-72页
  (四) 传统女性崇拜与古代两性关系第72-73页
   1、人界的男性驾驭传统女性崇拜第72页
   2、神界的男神统治传统女神第72-73页
 小结第73-74页
第二章 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女性崇拜的衰落第74-89页
 一、近代中国之传统女性崇拜的衰落诱因第74-77页
  (一) 传统儒学的衰落第74页
   1、儒学正统地位的终结第74页
   2、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第74页
  (二) 近代社会思潮的冲击第74-76页
   1、维新变法思潮第75页
   2、民主革命思潮第75页
   3、民主和科学思潮第75-76页
  (三) 近代学校教育的勃兴第76页
  (四) 近代基督教的浸入第76-77页
   1、冲击传统儒学第76页
   2、冲击传统宗教信仰第76-77页
  (五) 近代迷信的式微第77页
 二、晚清时期的传统女性崇拜第77-82页
  (一) 传统女神崇拜第77-79页
   1、官方阶层第77-78页
   2、一般民众第78-79页
  (二) 传统贞节崇拜第79-82页
   1、官方阶层第79页
   2、一般民众第79页
   3、知识分子第79-82页
 三、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传统女性崇拜第82-85页
  (一) 传统女神崇拜第82-83页
   1、官方阶层第82页
   2、一般民众第82-83页
  (二) 传统贞节崇拜第83-85页
   1、官方阶层第84页
   2、一般民众第84页
   3、知识分子第84-85页
 四、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传统女性崇拜第85-88页
  (一) 传统女神崇拜第86-87页
   1、官方阶层第86-87页
   2、一般民众第87页
  (二) 传统贞节崇拜第87-88页
   1、官方阶层第87页
   2、一般民众第87-88页
 小结第88-89页
第三章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之神圣空间的近代萎缩第89-105页
 一、中国传统宗教寺庙之近代概观第89-93页
  (一) 现代化建制对传统寺庙的征用第89-90页
  (二) 近代政府的寺庙管理政策第90-92页
   1、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寺庙管理政策第90-91页
   2、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的寺庙管理政策第91-92页
  (三) 近代佛教界对寺庙的作为第92-93页
   1、保护寺庙的消极实践第92-93页
   2、保护寺产的积极作为第93页
  (四) 一般民众对寺庙的作为第93页
 二、君权的产物——贞节堂之近代衰落第93-95页
  (一) 近代贞节堂衰落的因缘第93-94页
   1、主观内因第93-94页
   2、客观外因第94页
  (二) 近代贞节堂衰落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1、贞节观念进一步弱化第94页
   2、近代女性地位逐渐提高第94页
   3、社会性别的近代化构建第94-95页
 三、神权的代表——传统女神寺庙之近代衰败第95-99页
  (一) 外在形制的衰落第95-97页
  (二) 内在信仰的衰微第97-99页
 四、近代女神祠庙的典型个案分析第99-104页
  (一) 1928-1930 年河北定县实验区有关传统女神祠庙的调查分析第99-102页
   1、定县信仰概况第99-101页
   2、定县东部62 村有关女神祠庙的调查分析第101-102页
  (二) 近代天津东门外的天后宫第102-104页
 小结第104-105页
第四章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之形象的近代演变第105-113页
 一、近代中国传统女性神像与女人偶像的数量变化第105-107页
  (一) 近代中国传统女性神像之数量第105-106页
   1、意念女神像第105-106页
   2、实物女神像第106页
  (二) 近代中国传统女人偶像之数量第106-107页
 二、近代中国传统女性神像与女人偶像的空间变化第107-109页
  (一) 物质空间第107-109页
   1、公共空间第107-108页
   2、私密空间第108-109页
  (二) 精神空间第109页
 三、近代中国传统女性神像的矛盾性第109-112页
  (一) 近代传统女神像的破坏第109-110页
   1、原因及其表现第109-110页
   2、影响第110页
  (二) 近代传统女神像的重建第110-111页
   1、原因及表现第110-111页
   2、影响第111页
  (三) 相关的深层思考第111-112页
 小结第112-113页
第五章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之主观载体的近代变迁第113-127页
 一、近代信众之传统女性崇拜的因缘第113-115页
  (一) 崇拜之惯性第113页
  (二) 社会之动荡第113-114页
   1、政权的频繁交替第113页
   2、革命战争的摧残第113-114页
   3、匪祸的侵扰迫害第114页
  (三) 天灾之频发第114页
  (四) 意识形态之失范第114页
  (五) 教育之落后第114页
  (六) 崇拜偶像之集成第114-115页
 二、近代中国传统之女性崇拜的信众类别第115-123页
  (一) 近代官方信众第115-118页
   1、对传统女性崇拜的作为第115-117页
   2、崇拜的特色第117-118页
  (二) 近代民间信众第118-123页
   1、传统女性崇拜之对象第118-121页
   2、传统女性崇拜之祭祀第121-123页
  (三) 宗教人士第123页
 三、近代中国之传统女性崇拜的信众性别第123-126页
  (一) 女性信众与传统女性崇拜第123-125页
  (二) 男女两性之传统女性崇拜的特点第125-126页
 小结第126-127页
第六章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与近代社会经济第127-141页
 一、与传统女性崇拜相关的近代经营业第127-131页
  (一) 朝山服务业第127-130页
   1、泰山香客店第127-128页
   2、妙峰山茶棚第128-130页
  (二) 其他行业第130-131页
   1、香店业第130页
   2、锡箔业第130-131页
 二、传统女神庙会与近代社会经济第131-136页
  (一) 近代广东悦城龙母庙会与地方经济第131-134页
   1、庙会承办方第132-133页
   2、冥镪业第133页
   3、航运业第133-134页
   4、庙市商业第134页
  (二) 近代天津天后皇会与地方经济第134-135页
   1、近代天津皇会的变革第134页
   2、政府对皇会的经济政策第134-135页
   3、皇会对天津各行业的影响第135页
  (三) 小结第135-136页
 三、中国传统女性崇拜对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第136-140页
  (一) 对近代社会经济的指导第136-138页
   1、农业第136-137页
   2、纺织业第137页
   3、航运业第137-138页
  (二) 对近代社会经济的损害第138-140页
   1、对生产的延误第138页
   2、对物质财富的浪费第138页
   3、对近代化的阻碍第138-140页
 小结第140-141页
第七章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与近代民俗文化第141-151页
 一、汉族传统女性节庆在近代之情状第141-148页
  (一) 近代的历法改革第141-142页
  (二) 汉族传统女性节庆在近代的遗留第142-146页
   1、女儿节第142-143页
   2、七夕节第143-145页
   3、中秋节第145-146页
  (三) 近代女性新节庆与传统女性崇拜第146-148页
   1、国际妇女节第146-148页
   2、母亲节第148页
    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,是近代兴起的具有国际性的女性节日之一第148页
 二、传统女神庙会之近代情景第148-150页
  (一) 神灵信仰功能的弱化第148-149页
  (二) 经济贸易功能的强化第149-150页
 小结第150-151页
第八章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与近代宗教信仰第151-181页
 一、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与近代佛教第151-171页
  (一) 总体概况第151-153页
   1、近代佛教概述第151-153页
   2、近代佛教中的传统女神崇拜第153页
  (二) 个案分析——近代佛教之观音信仰第153-171页
   1、社会处境第153-154页
   2、主观载体第154-156页
   3、组织机构第156-159页
   4、传布方式第159-163页
   5、民间风俗第163-165页
   6、观音艺术第165-167页
   7、观音寺庙第167-169页
   8、观音信仰与传统女性崇拜第169-171页
 二、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与近代秘密教门第171-178页
  (一) 秘密教门概述第171-172页
   1、总体衰落第171-172页
   2、主要特点第172页
  (二) 秘密教门的无声老母信仰第172-176页
   1、一贯道第173-176页
   2、九宫道第176页
  (三) 秘密教门的其他女神信仰第176-178页
 三、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与近代基督教第178-180页
  (一)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与基督教的冲突第178-180页
   1、神灵信仰的差异第178页
   2、近代教案的频仍第178-180页
  (二) 中国传统女性崇拜与基督教的融合第180页
 小结第180-181页
第九章 碧霞元君崇拜在近代中国的变迁第181-213页
 一、碧霞元君崇拜形成之渊源第181-185页
  (一) “泰山女神”、“泰山玉女”与“碧霞元君”的辨析第181-182页
  (二) “碧霞元君”名号的缘起第182-184页
  (三) 碧霞元君身世的异议第184页
  (四) 泰山之自然环境第184-185页
  (五) 泰山之崇拜文化第185页
 二、碧霞元君崇拜之传统流变第185-190页
  (一) 碧霞元君崇拜的兴起第186页
  (二) 碧霞元君崇拜的兴盛第186-190页
   1、明代中后期第186-187页
   2、清代中前期第187-190页
 三、晚清时期碧霞元君崇拜之演化第190-203页
  (一) 总体概况第190-191页
  (二) 晚清时期碧霞元君崇拜之主观载体第191-197页
   1、官方阶层第191-192页
   2、一般民众第192-196页
   3、宗教人士第196-197页
  (三) 晚清时期碧霞元君崇拜之香社第197-199页
   1、香社之信愿第197页
   2、香社之结构第197-198页
   3、进香之筹备第198页
   4、进香之仪规第198-199页
  (四) 晚清时期碧霞元君崇拜之神祠第199-202页
   1、祠庙之分布第199-201页
   2、神像之安置第201-202页
  (五) 晚清时期的碧霞元君庙会第202-203页
 四、民国时期碧霞元君崇拜之递嬗第203-211页
  (一) 总体概况第203页
  (二) 民国时期碧霞元君崇拜之主观载体第203-206页
   1、官方阶层第203页
   2、一般民众第203-205页
   3、知识分子阶层第205-206页
  (三) 民国时期碧霞元君崇拜之香社——以妙峰山香社为例第206-208页
   1、妙峰山香会之结构第206页
   2、妙峰山香会之会费第206页
   3、妙峰山香会之类型第206-208页
   4、妙峰山香会之进香过程第208页
  (四) 民国时期的碧霞元君庙会第208-211页
   1、庙会之活动第209-210页
   2、庙会之影响第210-211页
 小结第211-213页
第十章 近代中国之传统女性崇拜综论第213-223页
 一、近代中国之传统女性崇拜的演化节律第213-219页
  (一) 演化的衰落性第213-214页
  (二) 演化的不平衡性第214-218页
   1、空间的不平衡性第214-217页
   2、信众的不平衡性第217页
   3、性别的不平衡性第217-218页
  (三) 演化的相对性第218页
  (四) 演化的消长性第218-219页
 二、近代中国之传统女性崇拜的特点第219-221页
  (一) 多元性第219-220页
   1、类型的丰富性第220页
   2、信众的多元性第220页
   3、崇拜方式的多样性第220页
   4、崇拜的多区域性第220页
   5、崇拜的多民族性第220页
  (二) 立体性第220页
  (三) 过渡性第220-221页
  (四) 集成性第221页
  (五) 民间信仰与学术研究的共存性第221页
 三、近代中国之传统女性崇拜的意义及局限性第221-223页
参考文献第223-233页
附录第233-270页
 附录一 《有关褒扬女性贞节贤孝之题词统计表》第233-237页
 附录二 《中国传统女神汇总表》第237-251页
 附录三 《有关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崇拜之宝卷一览表》第251-266页
 附录四 《中国传统女神之重要祠庙图片》第266-270页
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270-271页
后记第271页

论文共2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亨利·乔治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
下一篇: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