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焊接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3 焊接过程信息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1.3.1 弧焊监测信号源的选择 | 第13-15页 |
| 1.3.2 针对电弧电信号的监测技术 | 第15-16页 |
| 1.4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第2章 弧焊过程信息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18-34页 |
| 2.1 监测系统的硬件总体结构 | 第18-20页 |
| 2.2 传感模块的设计 | 第20-23页 |
| 2.2.1 电压传感模块的设计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电流传感模块的设计 | 第21-23页 |
| 2.3 传感模块的标定 | 第23-26页 |
| 2.3.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| 第23页 |
| 2.3.2 电压传感器的标定 | 第23-24页 |
| 2.3.3 电流传感器的标定 | 第24-26页 |
| 2.4 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| 第26-27页 |
| 2.5 数据存储功能的实现 | 第27-30页 |
| 2.6 数据显示功能的实现 | 第30页 |
| 2.7 供电模块的设计 | 第30-32页 |
| 2.8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| 第3章 弧焊过程信息监测系统应用软件的架构与实现 | 第34-58页 |
| 3.1 软件设计思想及总体结构 | 第34-35页 |
| 3.1.1 软件设计思想 | 第34页 |
| 3.1.2 软件总体结构 | 第34-35页 |
| 3.2 软件开发环境 | 第35-36页 |
| 3.3 数据库设计 | 第36-40页 |
| 3.4 软件的类成员设计 | 第40-41页 |
| 3.5 软件主要功能实现 | 第41-57页 |
| 3.5.1 多子窗口生成过程的实现 | 第41-42页 |
| 3.5.2 新建工艺记录功能的实现 | 第42-44页 |
| 3.5.3 大数据分段功能的实现 | 第44-45页 |
| 3.5.4 数据预处理功能的实现 | 第45-47页 |
| 3.5.5 无效数据删除的实现 | 第47-48页 |
| 3.5.6 统计值计算功能的实现 | 第48-51页 |
| 3.5.7 焊接有效热输入计算功能的实现 | 第51-52页 |
| 3.5.8 U-I 相图功能的实现 | 第52-54页 |
| 3.5.9 概率密度计算功能的实现 | 第54-55页 |
| 3.5.10 频数统计功能的实现 | 第55-57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4章 弧焊过程信息监测系统应用软件的运行与功能演示 | 第58-70页 |
| 4.1 软件运行环境 | 第58页 |
| 4.2 软件功能演示 | 第58-69页 |
| 4.2.1 新建工艺记录 | 第59-60页 |
| 4.2.2 查询工艺记录和查询统计数据 | 第60页 |
| 4.2.3 大数据分段 | 第60-61页 |
| 4.2.4 无效数据删除 | 第61-63页 |
| 4.2.5 电流、电压波形重绘 | 第63-64页 |
| 4.2.6 U-I 相图分析 | 第64-65页 |
| 4.2.7 统计值、热输入计算及分布图 | 第65-66页 |
| 4.2.8 概率密度统计 | 第66-67页 |
| 4.2.9 频数统计 | 第67-68页 |
| 4.2.10 统计数据 | 第68-69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| 第5章 弧焊过程信息监测系统的工程实际应用 | 第70-82页 |
| 5.1 对航天铝合金焊接的热输入分析与评估实例 | 第70-78页 |
| 5.1.1 焊接过程热输入量与工艺参数的相关性 | 第70-76页 |
| 5.1.2 焊接过程一致性的评估 | 第76-78页 |
| 5.2 焊接过程稳定性的评估 | 第78-81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| 结论 | 第82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8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