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力需求侧通信网络设计及可靠性评估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外的发展现状 | 第13页 |
1.3.2 国内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课题的创新及主要工作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需求侧通信架构的总体功能设计 | 第16-25页 |
2.1 系统概述 | 第16-17页 |
2.2 设备层 | 第17-20页 |
2.2.1 ZigBee 组网技术 | 第17-19页 |
2.2.2 数据接口 | 第19-20页 |
2.3 过程层 | 第20-21页 |
2.3.1 TCP/IP 协议 | 第20-21页 |
2.3.2 数据库 | 第21页 |
2.4 控制层 | 第21-24页 |
2.4.1 业务描述 | 第21页 |
2.4.2 软件设计 | 第21-23页 |
2.4.3 运行环境 | 第23-2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需求侧通信网络硬件设计 | 第25-39页 |
3.1 设备层数据传输方式 | 第25-28页 |
3.1.1 状态数据 | 第26页 |
3.1.2 控制指令数据 | 第26-28页 |
3.1.3 告警数据 | 第28页 |
3.2 设备层硬件设计 | 第28-31页 |
3.2.1 中央控制单元设计 | 第28-29页 |
3.2.2 设备控制单元设计 | 第29-30页 |
3.2.3 联动方式设计 | 第30-31页 |
3.3 通讯规约设计 | 第31-38页 |
3.3.1 数据包结构描叙 | 第31-35页 |
3.3.2 规约解析 | 第35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需求侧通信网络软件设计 | 第39-49页 |
4.1 通信平台设计 | 第39-43页 |
4.1.1 功能介绍 | 第39页 |
4.1.2 核心开发技术 | 第39-43页 |
4.2 数据库设计 | 第43-45页 |
4.2.1 数据库选择 | 第43页 |
4.2.2 数据库表设计 | 第43-45页 |
4.3 智能楼宇能效管理与远程监控平台设计 | 第45-46页 |
4.3.1 2D&3D 可视化控制 | 第45页 |
4.3.2 能效分析与诊断 | 第45-46页 |
4.3.3 系统设置与报表管理 | 第46页 |
4.4 Andriod 智能控制平台 | 第46-48页 |
4.4.1 上层视图模块 | 第46-47页 |
4.4.2 网络通信模块 | 第47-48页 |
4.4.3 日志模块 | 第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通信网络可靠性评估 | 第49-60页 |
5.1 通信网络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 | 第49-51页 |
5.2 通信网络可靠性评估方法简介 | 第51-54页 |
5.2.1 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 | 第51-53页 |
5.2.2 故障树分析法 | 第53-54页 |
5.3 改进的故障树可靠性评估方法 | 第54-59页 |
5.3.1 电力需求侧通信网络故障树模型建立 | 第54-56页 |
5.3.2 算法分析 | 第56-59页 |
5.3.3 评估结果分析 | 第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8-69页 |
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