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0MN拉伸机主驱动系统分析及其多夹钳拉伸仿真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预拉伸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 张力拉伸机国内外技术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1 国外技术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技术现状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3-1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5-16页 |
2 拉伸机主驱动液压系统原理设计与分析 | 第16-31页 |
2.1 张力拉伸机结构特点 | 第16-18页 |
2.2 拉伸机工作过程主要性能要求 | 第18-21页 |
2.2.1 拉伸机机组相关指标 | 第18-19页 |
2.2.2 拉伸机动作过程 | 第19-20页 |
2.2.3 拉伸速度 | 第20-21页 |
2.2.4 液压缓冲与同步运动 | 第21页 |
2.3 拉伸机主驱动液压系统的设计 | 第21-30页 |
2.3.1 主液压缸结构 | 第22-23页 |
2.3.2 液压系统原理设计 | 第23-25页 |
2.3.3 工作过程液压油路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3.4 液压系统主要参数 | 第27-29页 |
2.3.5 主拉伸系统关键元器件选择 | 第29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3 拉伸机主拉伸同步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| 第31-57页 |
3.1 主拉伸系统的同步控制策略 | 第31-36页 |
3.1.1 主拉伸驱动系统结构 | 第31-32页 |
3.1.2 双液压缸拉伸系统同步控制策略 | 第32-36页 |
3.2 单拉伸缸伺服位置控制器的设计 | 第36-43页 |
3.2.1 单拉伸缸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| 第36-40页 |
3.2.2 基于PDFF伺服位置控制器设计 | 第40-43页 |
3.3 双液压缸拉伸交叉耦合同步控制 | 第43-48页 |
3.3.1 活动机头载荷受力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3.2 双液压缸耦合系统的数学模型 | 第45-47页 |
3.3.3 PID交叉耦合同步控制器设计 | 第47-48页 |
3.4 主拉伸同步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| 第48-55页 |
3.4.1 单拉伸缸系统误差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4.2 双液压缸系统同步拉伸偏差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4.3 拉伸最大安全偏载分析 | 第54-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4 铝合金板多夹钳拉伸过程有限元仿真分析 | 第57-81页 |
4.1 铝合金板拉伸工艺的理论基础 | 第57-61页 |
4.1.1 机械拉伸法消减残余应力 | 第57-59页 |
4.1.2 板材的板形矫直过程 | 第59-61页 |
4.2 多夹钳拉伸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61-64页 |
4.2.1 假设条件 | 第61页 |
4.2.2 有限元建模过程 | 第61-64页 |
4.3 离散夹钳对预拉伸板均匀性的影响分析 | 第64-68页 |
4.3.1 预拉伸板表面残余应力的分和 | 第64-66页 |
4.3.2 预拉伸板板形矫直结果 | 第66-68页 |
4.4 多夹钳的夹持非均匀性分析 | 第68-72页 |
4.4.1 钳口夹持状态理论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4.2 夹钳打滑特性仿真研究 | 第69-72页 |
4.5 多夹钳非均匀夹持拉伸的影响结果分析 | 第72-80页 |
4.5.1 预拉伸板成品锯切的影响 | 第73-78页 |
4.5.2 拉伸机头载荷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5 铝合金板多夹钳拉伸的模拟实验 | 第81-90页 |
5.1 实验准备与过程 | 第81-85页 |
5.1.1 实验取样 | 第81页 |
5.1.2 实验设计 | 第81-82页 |
5.1.3 实验过程 | 第82-85页 |
5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5-87页 |
5.2.1 实验结果 | 第85-87页 |
5.2.2 讨论分析 | 第87页 |
5.3 仿真模型的验证 | 第87-89页 |
5.3.1 仿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87-88页 |
5.3.2 误差分析 | 第88-8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90-92页 |
6.1 总结 | 第90-91页 |
6.2 展望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96-97页 |
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