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方法及资料构成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历史时期抚河中游河道的局部侵蚀与摆动 | 第18-27页 |
第一节 抚河南城-临川段河道侵蚀的证据 | 第18-21页 |
一、古籍中记载的“囓”——河岸的侵蚀 | 第18-19页 |
二、河道主泓的不稳定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明清时期鸣山口-石门段河道的侵蚀与分汊 | 第21-23页 |
一、明清石门山汊流河道的发育与形成 | 第21-23页 |
二、今天邹家村-肖家村主河道的湮塞 | 第23页 |
第三节 临川城以东河段摆动性变迁 | 第23-26页 |
一、唐天宝年间抚河临川段溃堤改道 | 第23-25页 |
二、元明时期抚河临川段多次溃堤改道 | 第25-2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历史时期抚河下游河道的流向与归宿 | 第27-45页 |
第一节 西汉以前抚河下游在鄱阳县武阳乡以北汇入赣江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西汉-北魏时期抚河下游经南昌县南注入赣江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宋元时期抚河下游注入鄱阳湖 | 第30-34页 |
一、赣抚平原上的抚河下游河道淤塞严重 | 第30-31页 |
二、抚河下游主泓注入鄱阳湖 | 第31-34页 |
第四节 明清时期抚河下游河道同时注入赣江和鄱阳湖 | 第34-41页 |
一、1461 年-1516 年抚河下游主泓注入赣江 | 第34-36页 |
二、1588 年-1870 年武阳水为抚河下游主泓道注入鄱阳湖 | 第36-37页 |
三、1751 年-1873 年抚河下游各分流的流向记载 | 第37-41页 |
第五节 民国至新中国初期的下游河道变迁 | 第41-44页 |
一、民国时期王家洲至箭港口的水利工程 | 第41-42页 |
二、建国初期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抚河河道的发育与变迁规律分析 | 第45-56页 |
第一节 抚河流域地质构造断陷带走向与河道流向一致 | 第45-47页 |
一、广昌-南城断陷带走向与中上游河道流向一致 | 第45-46页 |
二、南城-南昌断陷带走向与中下游河道流向一致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鄱阳湖盆地不等量升降运动对河道变迁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南城-丰城段一二三级阶地的形成与河道摆动 | 第48-49页 |
一、一二三级阶地的物质组成和形成原理 | 第48-49页 |
二、河道在一二级阶地之间的摆动 | 第49页 |
第四节 南昌段河道变迁的规律与原因 | 第49-54页 |
一、历史时期主河道的缓慢东移 | 第49-51页 |
二、清代部分支流河道的逐渐湮废 | 第51-52页 |
三、原因分析 | 第52-5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抚河中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 | 第56-66页 |
第一节 防洪堤圩的大量修建 | 第56-60页 |
一、唐代至清代临川城东千金陂的修建 | 第56-58页 |
二、明清至民国时期南昌县段防洪圩堤的大量修建 | 第58-60页 |
第二节 水运交通的兴衰 | 第60-65页 |
一、历史时期抚河航运业的兴盛 | 第60-62页 |
二、河道变迁对航运业的影响 | 第62-6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后记 | 第73-74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