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1 抗战时期全国美术概况 | 第18-20页 |
1.1 全国美术家空前团结 | 第18页 |
1.2 三大中心相继衰落 | 第18-20页 |
2 四川宣传画发展的中心——重庆及其抗战宣传画的涌现 | 第20-25页 |
2.1 全国性美术社团和重要美术院校的聚集地 | 第20-21页 |
2.2 美术创作活动活跃、美术展览频繁 | 第21-22页 |
2.3 美术出版业的繁荣——抗战宣传画的“传播媒介” | 第22-23页 |
2.4 美术内外交流的枢纽 | 第23-25页 |
3 成都的抗战美术宣传及其抗战宣传画的发展 | 第25-29页 |
3.1 “四川漫画社”成立 | 第25-27页 |
3.2 蓉城美术界空前繁荣 | 第27-29页 |
4 抗战时期四川宣传画的主要形式 | 第29-49页 |
4.1 抗战时期四川的油画 | 第29-35页 |
4.1.1 中央大学艺术系油画群体——以徐悲鸿为代表 | 第29-30页 |
4.1.2 国立艺专油画家群体 | 第30-31页 |
4.1.3 武昌艺专油画群体 | 第31-32页 |
4.1.4 抗战油画发展的困难 | 第32页 |
4.1.5 油画家视野转向“现实题材” | 第32-35页 |
4.2 抗战时期四川的中国画艺术 | 第35-41页 |
4.2.1 抗战时期四川的国画作品 | 第35-37页 |
4.2.2 中西合璧结硕果 | 第37-40页 |
4.2.3 张大千、傅抱石对四川抗战中国画的贡献 | 第40-41页 |
4.3 劲刀利笔——抗战时期四川的木刻与漫画 | 第41-49页 |
4.3.1 全国性木刻组织的成立 | 第42页 |
4.3.2 木刻艺术渗透到学校教学 | 第42-43页 |
4.3.3 漫画展览频繁 | 第43-44页 |
4.3.4 木刻与漫画表现的抗日内容 | 第44-47页 |
4.3.5 建构“大众化”的新风格 | 第47-49页 |
5 抗战宣传画的历史意义 | 第49-53页 |
5.1 抗战救亡的“艺术武器” | 第49-51页 |
5.2 为中国“现实主义美术”的发展和确立奠定了基础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