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(1840~1949年)论文

清末民初奉天同善堂慈善救助研究(1881-1931)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绪论第9-13页
    0.1 研究概况第9-11页
    0.2 研究意义和基本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0.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第12-13页
1 奉天同善堂的沿革历程第13-31页
    1.1 奉天同善堂的产生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奉天同善堂的机构设置和运作方式第14-18页
    1.3 奉天同善堂的内部组织结构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同善堂的人事变动及机构归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同善堂的人员腐败问题及处理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同善堂的修缮及管理第23-24页
    1.4 从四十周年纪念详志看同善堂的沿革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背景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办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四十周年纪念详志之同善堂沿革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影响第29-31页
2 奉天同善堂的经费来源第31-38页
    2.1 奉天同善堂经费的筹措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政府财政拨款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社会捐款第32-33页
    2.2 奉天同善堂的经营活动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土地、房产的租赁的租金收入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工厂生产商品出售收入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开办学校学费收入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放贷利息收入第36-38页
3 奉天同善堂的慈善救助活动第38-45页
    3.1 医疗救助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施种牛痘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施医院及医学校救助第39-40页
    3.2 贫弱救济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贫民救济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养女救助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婴幼救济第42-43页
    3.3 技能救助第43-45页
4 奉天同善堂的评价与启示第45-49页
    4.1 奉天同善堂的评价第45页
    4.2 奉天同善堂的近代转型第45-47页
    4.3 奉天同善堂对现代慈善的启示第47-49页
结语第49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3页
致谢第53-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湖南学生联合会研究(1919-1927年)
下一篇:哈达萨研究(1912-194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