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11页 |
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7-8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8-11页 |
一、 《豫章诗话》的研究 | 第8页 |
二、 有关郭子章的研究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《豫章诗话》的创作背景 | 第11-14页 |
一、 地方文献的编纂 | 第11页 |
二、 俗雅文学的交融 | 第11-12页 |
三、 乡邦思想的觉醒 | 第12页 |
四、 文人结社的兴盛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《豫章诗话》的内容和价值 | 第14-30页 |
第一节 江西的地域特点 | 第15-17页 |
一、 江西的自然景观 | 第15-16页 |
二、 人文景观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《豫章诗话》所体现的江西文学的特点和诗人分布情况 | 第17-22页 |
第三节 江西的文人特点 | 第22-30页 |
一、 江西文人的开创性 | 第22-24页 |
二、 江西文人的中庸性 | 第24-30页 |
第三章 郭子章审美思想 | 第30-45页 |
第一节 尽善尽美的价值标准 | 第30-32页 |
第二节 正中求奇的美学观念 | 第32-36页 |
一、 郭子章的格物观 | 第33-34页 |
二、 崇奢观 | 第34-36页 |
第三节 禅趣与理趣 | 第36-38页 |
第四节 自然冲淡之美 | 第38-41页 |
一、 “泛江西诗派”观的提出 | 第38-39页 |
二、 自然冲淡之美 | 第39-41页 |
第五节 《豫章诗话》的本体论 | 第41-45页 |
一、 《豫章诗话》的框架模式完整地勾勒了江西诗歌的源流和特征 | 第41-42页 |
二、 提供了丰富的诗学资料和史料 | 第42-43页 |
三、 《豫章诗话》的不足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