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--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--生活、居住、交通论文

我国网约车治理问题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一、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(一)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(二) 研究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国外研究综述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国内研究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(三) 理论工具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协同治理理论的内容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协同治理理论在网约车治理中的运用第15-16页
    (四)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(五)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创新点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不足之处第17-18页
二、网约车的概念界定、发展态势及治理现状第18-29页
    (一) 网约车的概念界定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网约车的定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网约车的运营形态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3、网约车的优缺点第19-20页
    (二) 我国网约车的发展态势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行业整体的发展情况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网约车蓬勃发展的原因第23-24页
    (三) 我国网约车的治理现状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网约车政策区域治理的差异性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、部分城市网约车治理案例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、网约车治理特点第27-29页
三、我国网约车治理存在的问题第29-35页
    (一) 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新旧政策叠加带来产业转型矛盾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力不足第30页
    (二) 市场机制不健全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不正当竞争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、“黑车”大量存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平台公司避税经营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、网约车平台“数据接入不落实”第32页
    (三)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行业协会自治功能发挥不充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网约车司机协同参与意识薄弱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、乘客维权困难第33-35页
四、我国网约车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5-41页
    (一) 利益博弈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新旧行业之间的利益博弈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多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第36页
    (二) 治理方式不合理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治理主体单一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治理思路保守性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、“以考替管”第37-39页
    (三) 权责关系不明晰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政府与平台公司之间权力资源不对等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相关部门未形成合力第39-41页
五、提高我国网约车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第41-50页
    (一)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维护中央立法权威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创新地方网约车管理办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建立产业部门通力合作的行政监管体制第43-45页
    (二) 发挥网约车平台市场自律作用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明确网约车平台的权利和义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加强网约车平台数据信息监管第46-47页
    (三) 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加强与网约车司机的互信沟通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增强吸纳公众反馈信息的有效性第48-50页
结语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4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4-55页
致谢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新市民”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及其差异性研究--基于河南省Z市415名“新市民”的调查研究
下一篇:数字公民视角下社区精细化治理研究--以郑州S社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