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27页 |
(一)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2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1、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2、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3、文献评述 | 第17-18页 |
(三)概念界定 | 第18-21页 |
1、“新市民” | 第18-20页 |
2、新生代农民工 | 第20-21页 |
3、社区归属感 | 第21页 |
(四)理论基础 | 第21-23页 |
1、社会排斥理论 | 第21-22页 |
2、系统模式 | 第22-23页 |
(五)研究框架 | 第23-25页 |
1、研究思路 | 第23页 |
2、研究的主要问题 | 第23-24页 |
3、变量及操作化 | 第24-25页 |
(六)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二、“新市民”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分析 | 第27-40页 |
(一)样本概况 | 第27-30页 |
(二)“新市民”群体的群体特征 | 第30-33页 |
1、生育观念 | 第30-31页 |
2、消费观念 | 第31页 |
3、生活水平感知 | 第31-32页 |
4、教育观念 | 第32页 |
5、居住意愿 | 第32-33页 |
(三)“新市民”群体的社区归属感测量 | 第33-38页 |
1、社区认同度 | 第35-36页 |
2、社区喜爱度 | 第36-37页 |
3、社区依恋度 | 第37页 |
4、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度 | 第37-38页 |
(四)影响“新市民”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 | 第38-40页 |
三、“新市民”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差异性 | 第40-65页 |
(一)四类“新市民”的群体特征比较 | 第40-48页 |
1、生育观念 | 第40-42页 |
2、消费观念 | 第42-44页 |
3、生活水平感知 | 第44-45页 |
4、教育观念 | 第45-46页 |
5、居住意愿 | 第46-48页 |
(二)社区归属感的差异性 | 第48-51页 |
1、不同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差异性 | 第48-49页 |
2、不同维度的社区归属感差异性 | 第49-51页 |
(三)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| 第51-55页 |
1、四类群体社区归属感的差异 | 第51-53页 |
2、四类群体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的差异 | 第53-55页 |
(四)差异性的理论性解释 | 第55-65页 |
1、农民工群体的社区归属感问题 | 第57-59页 |
2、就地市民化群体的社区归属感问题 | 第59-62页 |
3、通过其他方式市民化群体的社区归属感问题 | 第62-65页 |
四、“新市民”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培育 | 第65-70页 |
(一)社区归属感差异性的启示 | 第65-67页 |
1、“新市民”内部群体间的社区归属感强弱不同 | 第65-66页 |
2、不同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有差异 | 第66页 |
3、不同群体的社区归属感有不同体现 | 第66-67页 |
(二)“新市民”群体社区归属感培育的具体建议 | 第67-70页 |
1、社区归属感的培育应有群体侧重 | 第67-68页 |
2、重点提升“新市民”群体的社区满意度 | 第68页 |
3、不同群体社区归属感的培育举措应有差异 | 第68-70页 |
结论与思考 | 第70-74页 |
(一)基本结论 | 第70-71页 |
1、“新市民”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群体 | 第70页 |
2、“新市民”的社区归属感具有差异性 | 第70-71页 |
3、社区满意度是“新市民”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71页 |
(二)创新点 | 第71-72页 |
1、廓清了“新市民”的概念 | 第71-72页 |
2、比较了“新市民”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差异性 | 第72页 |
3、指出了“新市民”群体社区归属感培育的具体方法 | 第72页 |
(三)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72-74页 |
1、严格化随机抽样 | 第73页 |
2、社区归属感差异性的论证 | 第73页 |
3、社区归属感差异性的具体应用办法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附录A:新市民群体的社区归属感调查问卷 | 第77-83页 |
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