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5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1.3.1 国外高铁货运班列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1.3.2 国内高铁货运班列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1.4 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| 第17-20页 |
| 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| 1.4.2 论文结构 | 第17-20页 |
| 2 高铁货运班列发展条件综述 | 第20-30页 |
| 2.1 高铁货运班列的界定 | 第20页 |
| 2.2 高铁货运班列开行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5页 |
| 2.2.1 高铁货运班列开行必要性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高铁货运班列开行可行性分析 | 第21-25页 |
| 2.3 高铁货运班列潜在运输货类及其市场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2.3.1 潜在运输货类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2.3.2 潜在运输货类市场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| 3 高铁货运班列适运货类研究 | 第30-42页 |
| 3.1 评价模型的选择 | 第30页 |
| 3.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步骤 | 第30-33页 |
| 3.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高铁货运班列适运货类中的应用 | 第33-41页 |
| 3.3.1 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对象构建 | 第33页 |
| 3.3.2 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构建 | 第33-34页 |
| 3.3.3 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集构建 | 第34页 |
| 3.3.4 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矩阵构建 | 第34-38页 |
| 3.3.5 模糊综合评价的权重分配 | 第38-40页 |
| 3.3.6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| 第40-41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4 高铁货运班列货运量预测模型构建 | 第42-52页 |
| 4.1 高铁货运班列货运量预测思路 | 第42-44页 |
| 4.2 适运货类影响因素选择 | 第44页 |
| 4.3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| 第44-45页 |
| 4.4 高铁货运班列适运货类总量预测模型构建 | 第45-47页 |
| 4.4.1 预测模型的分析对比与选择 | 第45-46页 |
| 4.4.2 高铁货运班列适运货类总量预测模型构建 | 第46-47页 |
| 4.5 竞合分析与高铁货运分担率模型构建 | 第47-49页 |
| 4.5.1 高铁货运与航空货运、公路快运的合作 | 第47-48页 |
| 4.5.2 高铁货运与航空货运、公路快运的竞争 | 第48页 |
| 4.5.3 分担率模型的分析对比与选择 | 第48-49页 |
| 4.5.4 广义费用U_i函数的构建 | 第49页 |
| 4.6 高铁货运班列货运量预测模型构建 | 第49-50页 |
| 4.7 高铁货运班列OD货运量预测模型构建 | 第50页 |
| 4.8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| 5 算例分析——北京市高铁货运班列货运量预测 | 第52-72页 |
| 5.1 北京市适运货类发展现状 | 第52-54页 |
| 5.2 预测基础数据准备 | 第54-56页 |
| 5.3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| 第56-60页 |
| 5.4 高铁货运班列适运货类总量预测 | 第60-67页 |
| 5.5 分担率模型计算 | 第67-69页 |
| 5.6 高铁货运班列货运量预测 | 第69页 |
| 5.7 OD货运量预测 | 第69-70页 |
| 5.8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| 6.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| 第72页 |
| 6.2 研究展望 | 第72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| 附录 A | 第78-82页 |
| 附录 B | 第82-84页 |
|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/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4-88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