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1.1 动物种间声识别的作用和生态学意义 | 第9页 |
1.2 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种间识别的研究概述 | 第9-12页 |
1.2.1 回声定位声波的功能 | 第9-10页 |
1.2.2 回声定位声波种间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3 回声定位声波种间识别的潜在影响因素 | 第11-12页 |
1.3 四种恒频蝙蝠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3.1 短翼菊头蝠Rhinolophus lepidus | 第13页 |
1.3.2 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 | 第13页 |
1.3.3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 | 第13页 |
1.3.4 三叶蹄蝠Aselliscus stoliczkanus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4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23页 |
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5页 |
2.1.1 自然概况 | 第15页 |
2.1.2 蝙蝠群体状况 | 第15页 |
2.2 野外工作方法 | 第15-20页 |
2.2.1 蝙蝠的捕捉、饲养和粪便的收集 | 第15-16页 |
2.2.2 蝙蝠体型和翼型参数的测量 | 第16页 |
2.2.3 回声定位声波的录制 | 第16-17页 |
2.2.4 回放声波文件的编辑和处理 | 第17-18页 |
2.2.5 声波回放实验 | 第18-20页 |
2.2.6 蝙蝠出飞时间的调查 | 第20页 |
2.3 室内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3.1 回声定位声波声谱特征分析 | 第20页 |
2.3.2 识别行为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3.3 食性分析 | 第21页 |
2.3.4 种间亲缘关系分析 | 第21页 |
2.4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2页 |
3.1 声谱特征差异对蝙蝠行为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3.2 四种蝙蝠相互识别效率 | 第24页 |
3.3 对异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行为反应 | 第24-26页 |
3.4 中华菊头蝠对异种回声定位声波不同组分的反应 | 第26-27页 |
3.5 四种蝙蝠声学和生态学差异 | 第27-32页 |
3.5.1 回声定位声波声谱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5.2 形态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5.3 亲缘关系 | 第29-30页 |
3.5.4 食性分化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32-36页 |
4.1 回声定位声波的交流功能 | 第32页 |
4.2 回声定位声波种间识别的影响机制 | 第32-34页 |
4.2.1 种间声谱特征的相似性对蝙蝠行为反应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4.2.2 形态特征对蝙蝠行为反应的影响 | 第33页 |
4.2.3 亲缘关系对蝙蝠行为反应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4.2.4 种间生态相似性和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对蝙蝠行为反应的影响 | 第34页 |
4.3 回声定位声波种间识别的意义 | 第34-36页 |
4.3.1 识别行为的功能 | 第34-35页 |
4.3.2 物种共存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5页 |
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