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研究与微生物实验论文

趋磁螺菌群体磁性检测仪的研发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25页
    1.1 趋磁细菌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趋磁细菌的生态分布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系统进化与分类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趋磁特性及分离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磁小体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磁小体的形成机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磁小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趋磁细菌及磁小体的应用第17-19页
    1.3 趋磁细菌及磁小体磁学特性检测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外加磁场定性观察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原子力显微镜(AFM)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磁力显微镜(MFM)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电子全息成像技术(Electronic holography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趋磁细菌测量系统(Bacteriodrome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岩石磁学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7 光散射法检测趋磁螺菌磁性第21-23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路线图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课题受资助情况第24-25页
2 趋磁螺菌群体磁性检测仪的设计与组装第25-39页
    2.1 永磁体匀场的意义第25页
    2.2 磁系统设计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本方案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应用Matlab偏微分方程工具箱(PDE Toolbox)建模和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应用ANSYS有限元法仿真与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2.3 磁系统组装结果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实际磁系统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实际磁场第33-35页
    2.4 趋磁螺菌群体磁性检测仪的组装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光电系统设计基本方案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光电系统的组装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趋磁螺菌群体磁性检测仪组装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趋磁螺菌群体磁性检测仪组装结果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特点第3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7-39页
3 趋磁螺菌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ldense MSR-1培养条件优化第39-49页
    3.1 材料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菌株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培养基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41页
    3.2 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MSR-1菌体形态和趋磁性初步观察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接种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装瓶量的研究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补充铁源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Zn~(2+)对MSR-1生长及磁小体形成的影响第42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趋磁细菌MSR-1的生长曲线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MSR-1菌体形态及趋磁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接种浓度的考察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装瓶量的研究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补充铁源对磁小体形成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Zn~(2+)对MSR-1菌体及磁小体形成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7-49页
4 趋磁螺菌群体磁性检测仪检测MSR-1群体磁性第49-54页
    4.1 细胞悬液样品制备第49页
    4.2 透射电镜检测样品第49页
    4.3 观察MSR-1在匀强磁场下的排列第49页
    4.4 检测MSR-1群体磁性第49-50页
    4.5 结果与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透射电镜观察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MSR-1在均匀磁场下的排列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群体磁性检测结果第51-53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53-54页
5 结论与展望第54-56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54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4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3页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63-64页
致谢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真眼点藻的油脂积累规律及其水溶性多糖的组成成分分析
下一篇:一种新的筛选复杂性状相关基因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