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20页 |
(一)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、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2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2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三)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、理论工具 | 第14-15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四)研究思路和主要框架 | 第16-17页 |
1、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2、框架内容 | 第16-17页 |
(五)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7-18页 |
1、创新点 | 第17页 |
2、不足之处 | 第17-18页 |
(六)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1、城市治理 | 第18-19页 |
2、城市治理模式 | 第19-20页 |
二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治理面临的挑战 | 第20-27页 |
(一)城市治理面临的空间结构挑战 | 第20-22页 |
1、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和极化 | 第20-21页 |
2、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失序 | 第21-22页 |
(二)城市治理面临的公共服务结构挑战 | 第22-23页 |
1、城市公共服务供给:总量不足,结构失衡 | 第22-23页 |
2、城市公共服务需求:公共需求基准攀升,满意度不高 | 第23页 |
(三)城市治理面临的基层自治挑战 | 第23-25页 |
1、城市社区:社会矛盾的新“集散地” | 第24页 |
2、社区治理:治理结构混乱,加剧治理难度 | 第24-25页 |
(四)城市治理面临的城市管理挑战 | 第25-27页 |
1、城市管理成本压力剧增 | 第25-26页 |
2、“摊贩治理”混乱,效率低下 | 第26-27页 |
三、传统城市治理模式的演变及不适应性 | 第27-34页 |
(一)中国城市治理模式的演变 | 第27-28页 |
1、改革开放前的城市管理模式 | 第27页 |
2、转型期的城市管理模式 | 第27-28页 |
(二)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城市治理模式的不适应性 | 第28-34页 |
1、城市治理目标的不适应性 | 第28-30页 |
2、城市治理主体结构的不适应性 | 第30-31页 |
3、城市治理过程的不适应性 | 第31-32页 |
4、城市治理方式的不适应性 | 第32-34页 |
四、传统城市治理模式不适应性的原因分析 | 第34-38页 |
(一)理念原因 | 第34-35页 |
1、“经济至上”理念 | 第34页 |
2、“政府主体”理念 | 第34-35页 |
(二)体制原因 | 第35-37页 |
1、城乡有别的户籍体制和“二元”财政体制 | 第35-36页 |
2、滞后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 | 第36-37页 |
(三)政策原因 | 第37-38页 |
1、政策适用性不足 | 第37页 |
2、政策缺乏完整的执行过程 | 第37-38页 |
五、中国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| 第38-43页 |
(一)治理理念创新 | 第38-40页 |
1、“服务至上”理念 | 第38页 |
2、“人民主体”理念 | 第38-40页 |
(二)治理体制创新 | 第40-41页 |
1、治理体制革新办法:管办分离、政事分开 | 第40页 |
2、治理体制创新走向:行政化到自治化转变 | 第40-41页 |
(三)政策创新 | 第41-43页 |
1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,增强政策恰适性 | 第41页 |
2、完善政策过程的配套机制 | 第41-42页 |
3、积极推进户籍政策创新 | 第42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个人简历、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