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城镇化进程中面源污染防控的要求 | 第12页 |
1.1.2 沈抚新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1.1.3 参与课题 | 第13页 |
1.2 研究对象及范围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目标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1.5.1 城镇化 | 第16页 |
1.5.2 面源污染 | 第16-17页 |
1.5.3 景观格局 | 第17页 |
1.5.4 适应性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| 第17页 |
1.6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1.6.1 景观生态学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6.2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6.3 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6.4 景观格局与面源污染关系研究 | 第22-24页 |
1.7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| 第24-27页 |
1.7.1 论文框架 | 第24-25页 |
1.7.2 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27-34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7-31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7-28页 |
2.1.2 地貌条件 | 第28页 |
2.1.3 水文条件 | 第28-31页 |
2.1.4 气候条件 | 第31页 |
2.1.5 土壤条件 | 第31页 |
2.1.6 植被资源 | 第31页 |
2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31-32页 |
2.2.1 行政区划及人口 | 第31-32页 |
2.2.2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| 第32页 |
2.3 生态环境状况 | 第32-34页 |
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| 第34-49页 |
3.1 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34页 |
3.2 景观类型分类 | 第34-36页 |
3.3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| 第36-37页 |
3.4 结果分析 | 第37-49页 |
3.4.1 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4.2 景观水平指数变化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4.3 不同景观类型指数变化分析 | 第40-47页 |
3.4.4 景观格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7-49页 |
4 面源污染现状及其与景观格局变化关系研究 | 第49-54页 |
4.1 沈抚新城面源污染现状 | 第49-51页 |
4.1.1 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49页 |
4.1.2 面源污染分布现状 | 第49-50页 |
4.1.3 污染物来源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2 面源污染与景观格局变化关系研究 | 第51-54页 |
4.2.1 城镇化与面源污染负荷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4.2.2 景观水平指数与面源污染负荷关系 | 第52-53页 |
4.2.3 景观类型指数与面源污染负荷关系 | 第53-54页 |
5 沈抚新城适应性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及概念性规划 | 第54-87页 |
5.1 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| 第54-55页 |
5.2 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| 第55-62页 |
5.2.1 关键地段的识别 | 第56-57页 |
5.2.2 景观格局优化技术措施的选取及应用 | 第57-61页 |
5.2.3 景观格局的调整 | 第61-62页 |
5.3 沈抚新城整体景观格局优化策略设计 | 第62-80页 |
5.3.1 优化设计总体目标 | 第62-63页 |
5.3.2 关键地段的识别 | 第63-67页 |
5.3.3 景观优化技术措施的选择 | 第67-70页 |
5.3.4 整体景观格局优化体系生成 | 第70-80页 |
5.4 浑河沿岸景观格局概念性规划 | 第80-87页 |
5.4.1 浑河段氮磷污染监测数据 | 第80-81页 |
5.4.2 景观优化措施应用 | 第81-82页 |
5.4.3 景观格局概念性规划 | 第82-8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87-88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图片索引 | 第93-95页 |
表格索引 | 第95-9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6-9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