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复合材料论文

基于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双频和圆极化共形承载微带天线的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17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-17页
第二章 三维正交机织复合材料的圆极化微带天线设计第17-2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7页
    2.2 微带天线圆极化技术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微带天线圆极化特性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微带天线圆极化原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微带圆极化天线的实现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2.3 圆极化辐射元结构设计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板材料的选择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圆极化单贴片设计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分离单元参数设计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馈电点的设计第21页
    2.4 圆极化微带天线仿真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电磁软件建模优化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天线电磁性能仿真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天线电磁性能仿真结果第23-25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三章 三维正交机织复合材料的双频微带天线设计第26-3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6页
    3.2 微带天线双频技术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微带天线双频原理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双频微带天线实现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3.3 双频辐射元结构设计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贴片设计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馈电点设计第28页
    3.4 双频天线的仿真结果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电磁软件建模优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天线电磁性能仿真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天线电磁性能仿真结果第30-32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四章 三维正交机织复合材料天线的制备第33-4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3页
    4.2 三维正交机织预制件的制备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第33-35页
    4.3 基于VARTM的复合材料天线制备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器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VARTM工艺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天线组件组装第37-3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五章 三维正交机织复合材料天线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第40-50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0页
    5.2 实验设备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矢量网络分析仪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微波暗室第41页
    5.3 微带天线的主要电学参数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方向图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电压驻波比和回波损耗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天线增益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带宽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天线输入阻抗第42页
    5.4 天线初步测试与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5.5 天线结构改进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圆极化天线改进设计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双频天线改进设计第46-49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六章 三维正交机织复合材料微带天线的力学性能分析第50-66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50页
    6.2 拉伸测试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试样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实验内容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6.3 弯曲测试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实验样品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实验内容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6.4 冲击测试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实验样品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实验内容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59-63页
    6.5 纤维体积含量第63页
    6.6 破坏形貌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7.1 本文主要贡献第66-67页
    7.2 不足与展望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不足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展望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成果第71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旋转圆盘表面油膜流动特性研究
下一篇:L公司涡轮后盖组件加工质量改进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