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意义与目的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3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及结构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分析 | 第18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2.1.1 新媒体的定义与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1.2 政府危机公关 | 第19-20页 |
2.2 本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2.2.1 危机公关5S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2 议题设置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、媒体、公众 | 第22-24页 |
2.3.1 政府——公共危机处理的主导者 | 第22页 |
2.3.2 媒体——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渠道 | 第22-23页 |
2.3.3 公众——公共危机处理的监督者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 | 第24-34页 |
3.1 政府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1.1 成功的政府危机公关——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 | 第24-25页 |
3.1.2 不当的政府网络公关——南京宝马撞人事件 | 第25-27页 |
3.2 新媒体发展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2.1 新媒体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积极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2.2 新媒体对政府危机公关的消极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3 新媒体环境下国外政府危机公关实践研究 | 第29-34页 |
3.3.1 美国经验 | 第29-30页 |
3.3.2 英国经验 | 第30-31页 |
3.3.3 新加坡经验 | 第31页 |
3.3.4 国外政府危机公关研究的启示 | 第31-34页 |
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4-41页 |
4.1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8页 |
4.1.1 监控误区:事前预警不到位 | 第34页 |
4.1.2 沟通误区:信息不公开 | 第34-35页 |
4.1.3 策略误区:“一刀切”式公关 | 第35-36页 |
4.1.4 时效误区:忽略公关及时性 | 第36-37页 |
4.1.5 态度误区:忽视公众负面情绪 | 第37-38页 |
4.2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2.1 服务理念缺位 | 第38页 |
4.2.2 公关建设不到位 | 第38-39页 |
4.2.3 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 | 第39-41页 |
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应对策略 | 第41-51页 |
5.1 政府层面:结合新媒体环境特征,提升政府危机公关应对能力 | 第41-45页 |
5.1.1 转变政府公关观念,树立危机公关意识 | 第41-42页 |
5.1.2 打造专业公关队伍,提升危机公关能力 | 第42-43页 |
5.1.3 构建危机公关系统,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| 第43-45页 |
5.1.4 强化信息公开渠道,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| 第45页 |
5.2 公众层面:积极引导舆论导向,提升公众网络政治素质 | 第45-47页 |
5.2.1 提高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政治素质和整体理性 | 第45-46页 |
5.2.2 政府要运用多种渠道整合传播,引导舆论走向 | 第46-47页 |
5.3 媒体层面:完善新媒体约束机制,优化危机管理环境 | 第47-51页 |
5.3.1 积极倡导新媒体自我管理 | 第47页 |
5.3.2 注重新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升 | 第47页 |
5.3.3 善于运用新媒体,建立协作机制 | 第47-49页 |
5.3.4 制定和完善新媒体管理法律法规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