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7-13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7-9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7-8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0-11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之处、重难点 | 第11-13页 |
1.4.1 创新之处 | 第11页 |
1.4.2 重难点 | 第11-13页 |
2 文献回顾 | 第13-18页 |
2.1 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对民办独立学院治理结构的相关表述及局限性 | 第13-14页 |
2.1.1 法人属性 | 第13页 |
2.1.2 办学自主权 | 第13-14页 |
2.1.3 产权归属 | 第14页 |
2.2 民办独立学院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2.2.1 对民办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2.2.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2.3 国外私立大学的比较研究 | 第16页 |
2.3 文献评价 | 第16-18页 |
2.3.1 特点 | 第16页 |
2.3.2 存在的不足 | 第16-18页 |
3 民办独立学院内部管理现状 | 第18-24页 |
3.1 民办独立学院发展简史 | 第18-19页 |
3.1.1 民办独立学院的雏形——“校中校” | 第18页 |
3.1.2 《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》出台之后的民办独立学院 | 第18-19页 |
3.2 民办独立学院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现状 | 第19-24页 |
3.2.1 民办独立学院治理结构设计法理依据的主要特点 | 第19-21页 |
3.2.2 相关法律法规对民办独立学院治理结构的安排 | 第21-22页 |
3.2.3 民办独立学院实际采用的治理结构 | 第22-24页 |
4 民办独立学院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4-37页 |
4.1 政府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7页 |
4.1.1 政府的利益诉求和意志体现 | 第24页 |
4.1.2 政府的监管方式 | 第24-25页 |
4.1.3 政府规范管理中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| 第25-27页 |
4.2 投资方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27-29页 |
4.2.1 投资方的主要利益诉求 | 第27-28页 |
4.2.2 投资方的强势影响及其弊端 | 第28-29页 |
4.3 管理者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2页 |
4.3.1 管理者及其所代表的公办高校利益诉求 | 第29-30页 |
4.3.2 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 | 第30页 |
4.3.3 教育部26号令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对民办独立学院治理结构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4.4 教职员工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5页 |
4.4.1 教职工的利益诉求 | 第32-33页 |
4.4.2 教职工利益诉求与现实差距 | 第33-35页 |
4.5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7页 |
4.5.1 与民办独立学院利益相关的主要方面及其利益诉求 | 第35-36页 |
4.5.2 利益诉求与现实差距带来的后果分析 | 第36-37页 |
5 民办独立学院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| 第37-42页 |
5.1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| 第37-38页 |
5.1.1 董事会 | 第37-38页 |
5.1.2 董事会与院长的责权利协调机制 | 第38页 |
5.2 党委作用与其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| 第38-40页 |
5.2.1 党委的重要作用 | 第38-39页 |
5.2.2 教代会和工会的作用发挥 | 第39-40页 |
5.2.3 教职工和学生申诉机制的完善 | 第40页 |
5.3 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体系 | 第40-42页 |
5.3.1 政府监管 | 第40页 |
5.3.2 社会评价体系 | 第40-42页 |
6 结语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