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导言 | 第11页 |
第一章 问题的引出 | 第11-14页 |
第一节 案例介绍 | 第11-12页 |
一、案由 | 第11-12页 |
二、案情介绍 | 第12页 |
三、法院判决 | 第12页 |
第二节 争议与分析 | 第12-14页 |
一、争议 | 第12-13页 |
二、争议分析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基本理论 | 第14-21页 |
第一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理论概述 | 第14-16页 |
一、债务承担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| 第14-15页 |
二、债务承担类型 | 第15页 |
三、并存的债务承担概念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法律特征 | 第16-18页 |
一、符合债的同一性理论 | 第16-17页 |
二、体现为债务的“重叠”或者“附加” | 第17页 |
三、一般仅适用于“作为之债”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性质 | 第18-21页 |
一、并存的债务承担是对原有债务的特定承受 | 第18-19页 |
二、并存的债务承担为相对无因性行为 | 第19页 |
三、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并存的债务承担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| 第21-26页 |
第一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与免责的债务承担 | 第21页 |
第二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与保证 | 第21-24页 |
一、保证的意思表示应明示而不得推动 | 第21-22页 |
二、保证的相对独立性特征是区别于并存的债务承担之重要标志 | 第22-23页 |
三、系保证或并存的债务承担,有疑义时,如何判断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与第三人代为履行 | 第24-26页 |
一、第三人是否为合同主体不同 | 第25页 |
二、义务和责任是否转移不同 | 第25页 |
三、系并存的债务承担还是第三人代为履行发生异议时如何判断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要件与效力 | 第26-31页 |
第一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成立的实质要件 | 第26-29页 |
一、原债务的存在 | 第26-27页 |
二、债务的可转移性 | 第27页 |
三、当事人之间的合意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效力 | 第29-31页 |
一、债权人与债务人----原担保的效力问题 | 第29页 |
二、承担人与债权人----抗辩权适用问题 | 第29-30页 |
三、承担人与债务人----追偿权问题 | 第30-31页 |
第五章 对案例的回应 | 第31-32页 |
第一节 对本案中约定性质的认定 | 第31-32页 |
一、本案中约定不构成保证但构成并存的债务承担 | 第31页 |
二、本案中约定不构成第三人代为履行但构成并存的债务承担 | 第31页 |
三、本案中约定不构成免责的债务承担但构成并存的债务承担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责任承担 | 第32页 |
结语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