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| 第8-10页 |
一、现有的供用电合同概念是否能涵盖“供用电法律关系”? | 第8页 |
二、“供电”定义不清 | 第8-9页 |
三、《合同法》关于供用电合同的立法体例缺陷 | 第9页 |
四、通说认为供用电合同是买卖合同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供用电合同概述 | 第10-18页 |
一、供用电合同主体 | 第11-12页 |
(一) 供电人及其法律特征 | 第11页 |
(二) 用电人及其法律特征 | 第11-12页 |
二、供用电合同双方当事人主要权利义务 | 第12-15页 |
(一) 供电人的主要义务 | 第12-13页 |
(二) 供电人的主要权利 | 第13-14页 |
(三) 用电人的主要义务 | 第14-15页 |
(四) 用电人的主要权利 | 第15页 |
三、供用电合同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(一) 供用电合同是持续性合同 | 第15页 |
(二) 供用电合同是供给和消费一体的合同 | 第15-16页 |
(三) 供用电合同是双务合同 | 第16页 |
(四) 供用电合同是有偿合同 | 第16页 |
(五) 供用电合同是诺成合同 | 第16页 |
(六) 供用电合同是有名合同 | 第16页 |
四、供用电合同所涉之物——电能的属性 | 第16-18页 |
(一) 电能的自然属性 | 第16-17页 |
(二) 电能的法律属性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供用电合同属性 | 第18-24页 |
一、供用电合同与买卖合同的不同点 | 第19-21页 |
(一) 合同模式不同 | 第19页 |
(二) 当事人目的不同 | 第19页 |
(三) 对合同所涉之物的处分权不同 | 第19-20页 |
(四) 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同 | 第20页 |
(五) 给付与处分时间不同 | 第20页 |
(六) 义务履行的替代性不同 | 第20页 |
(七) 给付价金的方式不同 | 第20-21页 |
(八) 救济方式不同 | 第21页 |
二、供用电合同与购电合同的不同点 | 第21-22页 |
三、供用电合同是服务类合同 | 第22-24页 |
(一) 什么是服务合同 | 第22-23页 |
(二) 服务合同的法律特征 | 第23页 |
(三) 供用电合同是服务合同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对“供用电合同是买卖合同”论下一些观点的商榷 | 第24-27页 |
一、以“服务不能构成盗窃”为由否认服务合同属性观点的错误 | 第24-25页 |
二、“电能要式交付”观点的缺陷 | 第25-27页 |
(一) 动产物权交付 | 第25-26页 |
(二) “电能要式交付”观点的缺陷 | 第26-27页 |
三、结论 | 第27页 |
第五章 供用电合同适用的主要规则 | 第27-43页 |
一、合同的履行规则 | 第28-29页 |
(一) 亲自、实际、完全履行 | 第28页 |
(二) 履行地点的确定规则 | 第28-29页 |
二、供用电合同风险的负担规则 | 第29-33页 |
(一) 供用电合同得以履行的前提条件丧失的风险负担机制 | 第30-31页 |
(二) “电能灭失”的理解及其风险负担机制 | 第31页 |
(三) 如何理解“触电”的风险负担 | 第31-32页 |
(四) 如何理解对“窃电”的规制 | 第32-33页 |
三、供用电合同违约的民事责任规则 | 第33-43页 |
(一) 我国合同法的归责原则 | 第34-35页 |
(二) 两大法系合同法归责原则的趋势 | 第35页 |
(三) 供用电合同的归责原则及免责事由 | 第35-36页 |
(四) 如何看待供电人因第三人过错的免责事由 | 第36-37页 |
(五) 民事赔偿责任范围和限制 | 第37-43页 |
第六章 对相关法律的修改建议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后记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