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居住区规划论文

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设计研究--以西安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为例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2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发展综合养老社区的现实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公共服务设施对综合养老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项目契机——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第19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20页
    1.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综合养老社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公共服务设施第21-22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1.6 研究框架第24-26页
2 国内外养老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第26-56页
    2.1 美国养老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现状第26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美国养老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现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美国太阳城系列养老社区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美国 CCRC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第33-35页
    2.2 欧洲养老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法国老年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德国“照料护理式”老年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英国“老年退休社区”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第37-38页
    2.3 亚洲国家养老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日本单元型养老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展研究现状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新加坡“祖屋”、“乐龄公寓”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第41-42页
    2.4 我国养老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和实践第4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国内养老社区研究现状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国内养老社区建设现状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国内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现状第50-5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3-56页
3 国内养老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案例研究第56-106页
    3.1 实践案例选取的原则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案例规模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居住模式第56页
    3.2 北京太阳城第5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案例概况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居住模式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公共服务设施组织模式、空间布局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小结第67-68页
    3.3 北京东方太阳城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案例概况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居住模式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公共服务设施组织模式、空间布局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小结第73-74页
    3.4 绿地 21 城孝贤坊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案例概况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居住模式分析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公共服务设施组织模式、空间布局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小结第80-81页
    3.5 上海亲和源第81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案例概况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居住模式分析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公共服务设施组织模式、空间布局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小结第86页
    3.6 随园嘉树第86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案例概况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居住模式分析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公共服务设施组织模式、空间布局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6 小结第90-91页
    3.7 绿城乌镇雅园第91-9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案例概况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居住模式分析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7.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7.5 公共服务设施组织模式、空间布局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3.7.6 小结第95-96页
    3.8 案例分析与比较第96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8.1 养老社区定位与类型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8.2 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因素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8.3 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及配建标准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8.4 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组织模式第102-104页
    3.9 本章小结第104-106页
4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定位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第106-132页
    4.1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定位第106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居住对象影响因素及其构成分析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居住模式及其组织方式分析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居住主体特征及对设施需求分析第107-110页
    4.2 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原则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安全性和普适性相结合的原则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适老化和去老化相结合的原则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开放性和便捷性相结合的原则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多层次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第111-112页
    4.3 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构建第11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层级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体系及配套内容第113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及规模第119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组织模式第123-125页
    4.4 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第125-13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综合养老社区市(地)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第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综合养老社区社区基层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综合养老社区楼栋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第130-13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31-132页
5 综合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设计——西安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第132-148页
    5.1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基本概况及现状分析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区位分析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现状分析第133-134页
    5.2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规划设计定位第134-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居住主体定位第134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居住类型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规划设计第137-141页
    5.3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第141-1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类型及层级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、组织模式分析第145-146页
    5.4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规划设计建议第146-147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47-148页
6 结语第148-152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148-150页
    6.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50-152页
致谢第152-154页
参考文献第154-158页
图表目录第158-166页
    图录第158-162页
    表录第162-166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66-168页
附录第168-177页
    附录一第168-172页
    附录二第172-177页

论文共1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镇化进程中陕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--以韩城党家村为例
下一篇:《雪色》作品创作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