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“新唐风”建筑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时代特征比较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作为前提的概念 | 第11-14页 |
1.2.1 西安“新唐风” | 第11-12页 |
1.2.2 西方新古典主义 | 第12-13页 |
1.2.3 现代化与现代性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研究框架 | 第16页 |
1.4 既有研究 | 第16-21页 |
1.4.1 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.2 西安“新唐风”建筑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4.3 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研究 | 第18-21页 |
2 社会、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演变 | 第21-35页 |
2.1 新古典主义:知识、理性、自由 | 第21-28页 |
2.1.1 新古典主义建筑与理性 | 第22-25页 |
2.1.2 新古典主义建筑与现代性 | 第25-28页 |
2.2 新唐风:社会与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| 第28-33页 |
2.2.1 西安“新唐风”建筑与城市发展 | 第28-31页 |
2.2.2 西安“新唐风”建筑与现代性 | 第31-3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3 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 | 第35-53页 |
3.1 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 | 第35-43页 |
3.1.1 从古典“理性”到功能与结构“理性” | 第35-38页 |
3.1.2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演变 | 第38-43页 |
3.2 中国当代建筑的现代化转型 | 第43-50页 |
3.2.1 中国现代建筑的四次复古现象 | 第43-45页 |
3.2.2 西安“新唐风”建筑的发展演变 | 第45-5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3页 |
4 建筑技术的发展 | 第53-61页 |
4.1 工业革命的成果:建筑技术的发展 | 第53-56页 |
4.1.1 工程技术的进步 | 第53-55页 |
4.1.2 技术美学的发轫 | 第55-56页 |
4.2 西方建筑技术的移植与自我发展 | 第56-59页 |
4.2.1 西方建筑技术的移植 | 第56-57页 |
4.2.2 “新唐风”与适宜技术 | 第57-5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5 建筑师的影响 | 第61-81页 |
5.1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理论与实践 | 第61-69页 |
5.1.1 拉布鲁斯特的结构古典主义 | 第61-65页 |
5.1.2 辛克尔的浪漫古典主义 | 第65-69页 |
5.2 张锦秋与西安“新唐风”建筑 | 第69-80页 |
5.2.1 梁思成的理论与实践 | 第69-75页 |
5.2.2 张锦秋——从传统走向未来 | 第75-8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6 结论 | 第81-89页 |
6.1 研究的视野与比较 | 第81-86页 |
6.2 历史价值的评判以及启示 | 第86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图表目录 | 第95-97页 |
附录一 | 第97-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