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动机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| 第13-15页 |
1.3.1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| 第13-14页 |
1.3.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| 第14-15页 |
2.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批判的渊源 | 第15-23页 |
2.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1.1 人的异化 | 第15页 |
2.1.2 意识形态批判 | 第15-16页 |
2.2 卢卡奇物化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3 马克思韦伯的合理理论性 | 第18-19页 |
2.4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| 第19-23页 |
2.4.1 对启蒙精神的批判 | 第20页 |
2.4.2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| 第20-21页 |
2.4.3 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| 第21-23页 |
3 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现实背景 | 第23-26页 |
3.1 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 | 第23-25页 |
3.2 资本主义补偿纲领 | 第25-26页 |
4.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内容 | 第26-35页 |
4.1 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 | 第26-27页 |
4.2 科技成为意识形态具有隐性化 | 第27-28页 |
4.3 科技成为意识形态具有操纵性 | 第28-29页 |
4.4 科技成为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 | 第29页 |
4.5 科技成为意识形态具有辩护性 | 第29-30页 |
4.6 科技成为意识形态的危害——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| 第30-31页 |
4.7 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超越途径 | 第31-35页 |
4.7.1 交往行为理论 | 第31-34页 |
4.7.2 科学民主化 | 第34-35页 |
5 科技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价 | 第35-38页 |
5.1. 理论价值 | 第35-36页 |
5.2 理论局限 | 第36-38页 |
6 科技意识形态的当代启示 | 第38-45页 |
6.1 有益于正确处理传统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| 第38-41页 |
6.1.1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| 第39页 |
6.1.2 要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| 第39-40页 |
6.1.3 要继续坚定不移得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| 第40页 |
6.1.4 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| 第40-41页 |
6.2 有益于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| 第41-43页 |
6.2.1 需要建立思维认知的融合 | 第42-43页 |
6.2.2 需要建立实践创新的融合 | 第43页 |
6.3 有益于促进科技与民主的对话 | 第43-45页 |
6.3.1 科学需要在民主的范围中发展 | 第44页 |
6.3.2 科学需要在不同的文化中交流发展 | 第44-45页 |
7.结论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50页 |